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科学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般劳动。这种劳动,既取决于今人的协作,又取决于前人的劳动成果。不论古人的还是今人的劳动成果,都表现为一定形式的知识(如图书和情报)。这些知识在进入新的科学劳动中,都是以科学劳动资料的形式出现的。科学家的创造力只有得到科学资料,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像“活劳动”只有抓住“死劳动”,才能进行物质劳动一样。知识作为科学劳动资料具有极为特殊的使用价值。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其载体灭亡,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牙膏对于消费者来说主要是清洁牙齿,保护口腔;衣服对消费者来说,主要是保暖身体美化生活。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龟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工程师的“消费”,表现为从微电子学的观点,探索改进工艺的途径;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使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脑的最新理论。可见,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明显的多层次现象……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这便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知识像一切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了自然的巨大的馈赠性。社会只要把知识生产出来,就无须再费分文了。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我们今天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充分利用知识在使用价值上的馈赠性。

文中的“活劳动”和“死劳动”各比喻什么?()

A.科学家的创造力、科学劳动资料

B.精神劳动、体力劳动

C.科学劳动资料、科学家的创造力

D.体力劳动、精神劳动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前面有“科学家的创造力只有得到科学资料,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容,可知“活劳动”是指“科学家的创造力”,“死劳动”是指“科学劳动资料”。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0岁,小学教师。求助者主述:最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心里很烦躁。孩子刚一岁半,经常生病。只要孩子身体不适就爱往坏的方面想。前一阵子自己感冒了,腰酸背痛,担心自己会不会得绝症。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最近半年多,下班回到家,听到孩子哭,就会突然觉得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又担心自己会得神经病。这个念头一直缠绕着她,整天想会不会得神经病。看见孩子就害怕,怕犯病对孩子造成伤害。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担心,可又控制不住,很自责。看到报纸、杂志上有关疾病症状报道,立刻就会出现类似的各种症状,晚上易失眠。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童年时,身体健康的爷爷,在晨练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求助者特别悲痛。爸爸、妈妈总对她说:"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料"。从那以后,她遇事总是瞻前顾后,怕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近半年来,当毕业班班主任,每天总是提心吊胆,担心学生教不好怎么办?领导对我不满意怎么办?每天总是心慌、烦躁,感到是否真的得神经病了,明知没有必要可总是控制不住。辞掉了班主任职务,托故不参加家庭聚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内心非常痛苦。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如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一般是什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