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煤矿3号井,年产煤8万t,一对斜井开掘,主副斜井510m,中央并列式通风,主扇40kW,风量每小时为46100m3。矿井通风系统采用分区式,有可采煤4层,现主采第一层,煤厚2.52m。
×年×月×日14时班,×煤矿井下共有91人作业,掘进一队15人到达掘进头后,瓦检员冯××测得瓦斯超限,队长发现风筒不正,班长王××把风筒摆正后,通风一段时间后测量瓦斯已下降,就开始了作业。风筒再次脱位,在打了8个眼后,瓦斯又超限,把风筒摆正后,吹了10min,放了第一茬炮。六七分钟后打第二茬炮眼,打了1个,再打第3个时,发现煤电钻发火。孙××把电钻放到底板上,去找电工修理,临走时对大家说;“你们千万别动,别出大乱子”。孙××离开30min左右,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浓烟,波及下山绞车房、大巷,冲击波将许多风门冲坏,绞车上的金属片鼓形控制器吹出30m处,事故死亡45人,伤11人。
事故原因分析:
1.违章作业,明知煤电钻发火有危险,不听劝阻冒险蛮干,产生的电火花引起了瓦斯爆炸。
2.风筒安装不好,瓦斯排放不及时引起了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超限。
3.安全机构如同虚设,安全股与生产股合在一起,安全专职检查人员只有一人,负责矿安全工作的领导调换频繁,不适应安全工作的需要。
4.对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不够,浮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加强职工安全思想教育,特殊工种要做到持证上岗,杜绝“三违”发生。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机构,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
3.加强通风系统和机电设备的管理,严格瓦斯检查,按《煤矿安全规程》办事。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安全生产法》对设置安全机构和配备安全人员是如何规定的
2.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有什么义务
3.引起瓦斯燃烧与爆炸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4.预防瓦斯爆炸技术措施包括哪些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1.《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2.从业人员在保证安全生产方面负有的义务 (1)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3)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3.引起瓦斯燃烧与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浓度的甲烷。 (2)点火源。 (3)足够的氧气。 4.预防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 (2)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 (3)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4)防止瓦斯爆炸灾害扩大的措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小题1: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小题2: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小题3: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