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当前在山区进行退耕还林,有的人认为要植树造林,但也有的人认为应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答案

参考答案:(1)退耕还林理论。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的目的:为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和切人点。退耕还林还是还草,是退耕区面临的一个实际而必须尽快回答的重要问题。退耕还林总的原则:春季至夏初有透雨、降雨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应以还林为主;400mm以下以雨季还草为主;符合当地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的规律;符合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过滤,建立超前长久的产业经济。即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2)生态演替理论是退耕还草的理论基础。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自然植被在干扰阈内,受损的植被便会借助其自身固有的“自然力”或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而出现进展演替,这便是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功能理论。实际上,这是一种通过停止干扰而促使受损草地植被恢复的宏观行为,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退耕还林的途径:我同西部山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已严重受损.有些地方被农田生态系统所取代,政府已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何退耕还林,应该根据演替理论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西部大面积地区的退耕还林,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无论从人力和物力上来说,都很难达到的预期的效果。对于生境条件优越区域将暂时利用自然自身的力量,在排除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利用原生演替进行植被恢复,待到条件允许将原生演替和人为干扰(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加速植被恢复。而对于条件比较差的区域将以植树造林为主,在严禁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加速其生态恢复。所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遵循生态演替的原理,将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等途径结合起来。相信通过一些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有计划地促使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经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