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参考答案: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就相应的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具体分析如下:
(1)货币数量大于实际需要量。弗里德曼认为,任何通货膨胀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没有任何特殊性,在本质上就是货币发行过多。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就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发行量。
(2)需求拉动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发行过多只是导致需求推动的一种因素而已,需求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的途径很多,主要体现在:①由于人民币过分低估导致外需过旺,进而引发外需拉动型通货膨胀;②由于过度城市化导致固定投资过度膨胀,引发投资拉动型通货膨胀;③由于人民消费升级导致粮食需求的上升,进而导致粮食价格主导型的通货膨胀;④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总体性需求的上涨。因此,治理目前通货膨胀不仅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且还必须通过大幅度本币升值、从紧的投资政策以及价格管制等措施进行总需求控制,总需求抑制是解决中国通货膨胀的关键。
(3)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中,导致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在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供应短缺以及相应的各种成本急剧上涨。具体体现在:①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性导致的地租价格的上涨;②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③由于美元贬值、投机资本以及气候等原因导致各种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④由于节能环保政策的出台,导致环境成本的大幅度上升;⑤农业机会成本以及实际成本的上升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因此,治理目前的通货膨胀应当进行供给管理,国家应当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减税、补贴等措施扩大企业成本消化的能力,同时利用财政政策和体制改革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其他瓶颈产业的供给。
(4)结构性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目前价格上涨问题自2006年以来都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价格的上涨,价格上涨产生的核心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导致的结构性失衡,即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导致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从而导致中国制造业原材料以及相应的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和贸易品价格进行调整——制成品价格在规模经济和技术提升中不断下降,而原材料和初级品在供给约束下价格出现快速_的提升;②中国经济改革在要素价格改革滞后的情况下,要素价格管制的放松必定带来以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密集使用部门的产品价格急剧上涨;③中国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城市化进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必然引起相应供求的相对变化,进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治理这种结构性价格上涨就与治理一般通货膨胀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第一,应当看到这些价格上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政府和各种经济主体应当适度提高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中期范围内承受这些价格的上涨;第二,应当从纠正中国经济长期性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出发,利用放松价格管制、减少税收、稳定汇率等措施,纠正目前价格体系中面临的各种扭曲,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以根治价格上涨的隐患。
(5)输入型通货膨胀。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中国经济所特有的,全球都面临着结构性价格上涨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高度的国际化进程中,通过两种途径将大量的通货膨胀因素输入中国:①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将国际流动性过剩输入中国;②国际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暴涨通过大量的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输入中国;③国际食品价格的上涨给中国食品价格的带来了上涨的预期;④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的涌入,使中国各种投机资本的投资资本价格上涨。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在长期来看是一个国际经济货币的问题,需要全球经济合作;在短期和中期来看,中国需要改变汇率政策和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以及贸易政策,以改变目前过度失衡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应当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初级原材料进口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