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科学的星光》,设计一篇一课时的教案。(14分)科学的星光邓琮琮当巴斯德牵着一头骡子,朝阿尔卑斯山进发时,所有的讥笑都被甩到身后了。他是法国人,一个微生物学家。他要做的事情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在他看来,却仿佛是上帝的召唤。他要攀登4000多米的高峰,要经历危险的冰河地带,还有可能遇到雪崩,而他要回答的却仅仅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所有聪明的正常人都哈哈大笑了:肉臭了,饭馊了,倒掉就是了,何必拿性命去换一个毫无意义的答案!巴斯德也笑了:把馊饭和臭肉倒掉而不问一个为什么,那么,要科学家干什么现在,他走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山脚。这一天是1860年9月20日。他取出科学实验笔记本,记下这个日子,然后,从骡子驮着的行李中,取出20个瓶子。所有的瓶子都经过严格消毒,内装无菌微生物培养液,已抽成真空并密封。他刚要打开瓶子,突然想到这样打开瓶子,自己呼出的空气有可能进入瓶子,便把瓶子高高地举过头顶,再小心地打开瓶塞,装上一点空气,马上又把瓶子密封起来。这样循环往复20次,他又牵着骡子,继续向山上进发。为了回答饭为什么会馊、肉为什么会臭的问题,他已经和法国卢昂博物馆馆长普沙争论了6年。普沙坚定地相信:即使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肉、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臭、变馊。但巴斯德却认为:肉饭的发臭和变馊,是因为受到了空气里微生物的感染。他们二人为此争论不休,直到巴斯德想到了现在这个他为之骄傲的实验方法。他就这样朝着顶峰攀登着,拄着一根木棍,跟在骡子后面。每登500米,就取出20个瓶子,举过头顶,打开瓶塞,装入空气。当他第10回、第200次做过同样的动作后,他发现,他终于登上了勃朗峰顶,他看到了那块标志着山峰高度的碑石:海拔4807米。当时,他的双手正高高举过头顶,拔下最后一个瓶塞。这时他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激动,一下子瘫坐在山顶上。他的脚下已是海拔数千米的冰川。呼吸艰难,倍感疲惫。他知道,今天,他不可能回到山下了。天黑了,他在冰川上搭起了简易帐篷。他随身带的汽灯在帐篷里发出太阳般的光辉。他迫不及待地取出显微镜,观察着他的实验结果:在山脚下揭开瓶盖的20只瓶子,8只瓶子里出现微生物;在半山腰的20只瓶子,有5只出现微生物;在山顶上的20只瓶子,只有1只出现微生物。山脚下的空气里漂浮的微生物多,山顶上空气洁净,所以微生物少。这次实验证明,微生物就像植物一样,没有“种子”不会自然产生。巴斯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走出帐篷,忽然发现,他头上的星星格外的大、格外的亮,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下来。他知道这是个错觉。科学的星光虽然灿烂,往往是要拿生命来换的。此时,他思维十分活跃,潜意识魔鬼般舞蹈起来。他构思了一幅画:画面上,一个孩子和一群人在行走,一个路牌上写着:“此路不通!”人们纷纷退让,或另寻他途,只有那个孩子继续朝前走着,义无反顾。他觉得,他就是那个孩子。所有真正的科学家都像那个孩子。

答案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特殊的叙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本,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科学真理应有的态度,理解文中主人公为了科学敢于冒险、敢于献身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科学真理和人生真谛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敢于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主人公为了科学勇于冒险、敢于献身的精神;体会对科学真理应有的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运用文章使用的独特的叙述手法。 2.体会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大概5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在他之后,意大利一位自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继续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宇宙无限论”,并把它传遍欧洲。同时,他还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这位科学家的这些学说及思想极大地动摇了天主教廷的统治地位,他最终被教廷处以火刑,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英勇就义。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说的这位科学家是谁吗? 生(异口同声地):布鲁诺!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布鲁诺非常熟悉。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地为大家简述一下布鲁诺的生平事迹? 生(1)站起来介绍布鲁诺的生平事迹,说完之后,老师带领同学们鼓掌。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同学们怎么看待布鲁诺呢?你赞成他的行为吗? 生(2):我赞成布鲁诺的行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勇士,是一个为了科学真理敢于奋斗的无畏战士。 师:说得好!那么今天呢,就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跟布鲁诺一样,为了科学敢于奋斗的人。 (二)理解文本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旁若无人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于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大约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 师: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手法? 生(3):倒叙。 师: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生(3):文章第一段先说“当巴斯德牵着一头骡子,朝着阿尔卑斯山进发时,所有的讥笑都被甩到身后了”,然后下面才开始介绍人们讥笑巴斯德的原因和巴斯德要做的事情。 师:说得对,文章前半部分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文章引入了正题,那么谁能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4):作者之所以这么写,一是为下文的铺叙埋下伏笔,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二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师:很好,在很多人的讥笑声中,巴斯德朝着阿尔卑斯山进发了,他要干什么去? 生(5):他要“攀登4000米高峰”,他要登上勃朗峰顶。 师:他登那么高的山干什么? 生(5):为了回答一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5):“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 师: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你之前知道答案吗? 生(5):不知道,但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 师:能把答案告诉大家吗?是不是东西放久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发臭、变馊? 生(5):不是,“肉饭的发臭和变馊,是因为受到了空气里微生物的感染”。 师:同学们,他说的对吗? 生(异口同声地):对! 师:很好,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让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来。主人公巴斯德回答了“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的问题,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正确的呢? 生(6):巴斯德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每登500米,就取出20个瓶子,举过头顶,打开瓶塞,装入空气”。 师:说得不错,但是只是这些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7):“他迫不及待地取出显微镜,观察着他的实验结果:在山脚下揭开瓶盖的20只瓶子,8只瓶子里出现微生物;在半山腰的20只瓶子,有5只出现微生物;在山顶上的20只瓶子,只有1只出现微生物。山脚下的空气里漂浮的微生物多,山顶上空气洁净,所以微生物少。这次实验证明,微生物就像植物一样,没有‘种子’不会自然产生。巴斯德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这是书上的原话,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一下吗? 生(7):巴斯德通过观察不同海拔高度处的微生物数量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肉饭的发臭和变馊,是因为受到了空气里微生物的感染”的结论。 师:好,总结得很好。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但老师还有问题想请教你们,文章最后说:“他觉得,他就是那个孩子。所有真正的科学家都像那个孩子。”那么,“真正的科学家”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8):“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像布鲁诺那样,敢于同宗教神学权威作斗争。 生(9):“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像巴斯德那样,为了真理,敢于攀登任何科学的高峰。 生(10):“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像一个倔强的孩子一样,即使看到别人写着“此路不通”,也要勇于“继续朝前走,义无反顾”。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棒。那同学们以后要是当科学家了,要当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呢? 生(11):要当一个像巴斯德和布鲁诺那样的科学家。 师:其他的同学呢,你们能做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结束语 师:好,我希望大家都记住今天的话,以后做一名“真正的科学家”,让科学的光芒照耀神州大地。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