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述养老保险体系从三支柱到五支柱的发展。

答案

参考答案:

(1)三支柱与五支柱的含义

①三支柱的含义1994年提出的三支柱结构的理念是:

a.第一支柱是强制和非积累制的,是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确定型(DB型)制度;

b.第二支柱是由市场管理的强制性缴费确定型(DC型)积累制;

c.第三支柱是自愿性养老储蓄。

②五支柱的含义《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一书提出了五支柱的概念和建议:

a.提供最低水平保障的非缴费型“零支柱”;

b.与本人收入水平挂钩的缴费型“第一支柱”;

c.不同形式的个人储蓄账户性质的强制性“第二支柱”;

d.灵活多样的雇主发起的自愿性“第三支柱”;

e.建立家庭成员之间或代与代之间非正规保障形式的所谓“第四支柱”。

③三支柱与五支柱在理念上的差别在三支柱的基础上发展来五支柱理念的核心在于,它扩展出了另外两个支柱,一个是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基本支柱即“零支柱”,一个是非经济性的支柱即第四支柱,包括其他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如家庭赡养、医疗服务和住房政策等。

(2)由三支柱向五支柱过渡的原则

①所有的养老金制度原则上都必须包括旨在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以消除贫困的支柱,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国家应建立基本支柱,以保证终身收入较低或大部分时间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们在老年时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

②用预筹积累制履行未来的养老金支付义务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有一定的优势。③在预筹积累制预期更为有利的国家,可以用完全积累的强制性第二支柱作为参照系,以对制度改革的设计进行对比和评估。

(3)社保制度的四个主要评估标准

①改革的结果是否充分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目标。例如,是否合理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能否满足再分配需要(包括非正规部门劳动者),代与代之间是否平等地分担了制度转轨的经济负担等。

②宏观环境和财政状况能否支持改革。例如,对经济状况的变化要进行严格的检测,支出水平不能超出政府和个人可承受的合理限度,改革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及其调控手段不要发生冲突。

③政府机构和民间私营机构能否有效地启动并运行新的多支柱养老金制度。

④法规和监管制度是否建立并已做好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运行积累型支柱的准备。

(5)支柱设计的三个原则

①基本收入保障的“零支柱”旨在消除老年贫困,任何完整的退休养老制度都应有此支柱。在低收入国家,需要密切关注一些挑战,例如,资格标准难以掌握,尤其对那些与金融机构没有联系的大量农村人口来说,待遇不要过高,否则在操作上就会面临困难。

②强制性的制度不能太大且要具有可管理性,尤其在低收入国家,强制型制度虽然能有效实施,但替代率应适中,费率也应低一些。

③低覆盖的收入关联型制度应弱化再分配功能,资金应来自个人缴费,而不是财政转移支付。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