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6是指的          ,7是指的               

(2)血液由2射出,流经5、6到3的循环途径叫           

(3)由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    血变成了   血。

(4)某人患肺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    次。请写出药物经过的路线                              

答案

(1)肺静脉 主动脉 (2)肺循环(3)动脉血 静脉血(4)1  8→1→2→5→肺

分析:该题考查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与肺泡和组织细胞发生的气体交换.

解答:解:根据血流方向可判定图示中各结构的名称为: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肺动脉⑥肺静脉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参考下图解答该题:

(1)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判断⑥是肺静脉⑦是主动脉

(2)血液从左心室出发,流经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到右心房的循环是体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流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到达左心房的循环是肺循环.

(3)从M到N处,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此处的气体交换称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4)某人患肺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1次。药物经过的路线 8→1→2→5

故答案为:(1)肺静脉 主动脉 (2)肺循环(3)动脉血 静脉血(4)1  8→1→2→5→肺

点评:正确认识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和各箭头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陈斌 沈俭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

1.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