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按要求答题。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2分)
小题2:请赏析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2分)
小题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2分)
小题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小题1:运用了衬托(或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以林莺巢燕之“静”反衬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小题1: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小题1:题目分析:居住的环境是茅檐蓬窗,简陋寒伧,破败萧条,烘托出寓居他乡的萧索境况。人静、灯暗,不但点明夜深人静、孤灯相伴的艰难处境,更暗示词人心事浩茫、长夜难眠的痛楚凄凉。没有朋友推心置腹的安慰,没有亲人问寒问暖的关照,只有词人孑然一身,枯坐昏灯。看夜色沉沉,看灯影幢幢,看四壁森森,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翻江倒海,风雨苍茫,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更是词人心烦意乱,愁绪错杂的心理倾泻。
点评:描绘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小题1:题目分析: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这里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用林莺巢燕之“静”反衬出杜鹃悲切的叫声,表现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点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1:题目分析: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点评: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诗歌的内容,(2)诗人的处境,(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