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3岁,汉族,已婚,本科毕业,某航空公司飞行员,因害怕飞行一年多前来咨询。

求助者自述:有一天自己驾驶飞机时,自动驾驶系统出现故障,在排除故障时,突遇气流影响,飞机颠簸了几下,自己急忙操作控制飞机,也许是动作太猛,突然抽筋,怎么也使不上劲,当时飞机猛的摇摆起来,并迅速下降,幸亏及时控制住了,否则就是机毁人亡的大事故。当时觉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气也喘不上来,手脚都在发抖,全身都是冷汗,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飞回来的,着陆后腿还在发抖根本就下不了飞机。第二天一见到飞机,心就乱跳,心慌的不行,手脚发抖,出冷汗,勉强坐到飞机的座椅上,症状更加严重,根本无法驾驶,只能终止飞行。当时以为是身体的原因,觉得休息休息就好了,可是休息了几天后,一坐上飞机的座椅,上述情况又发生了,非但没改变反更重了。自己非常着急,不知是怎么了,内心非常痛苦,一天到晚总想着这件事,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心情很不好,很烦。单位领导很关心我,让别人带着我试飞教练机,别人飞,我看着,虽然很害怕,但却坚持下来了,换成自己飞,老毛病又犯了。单位让我检查身体,我把医院里能做的检查都做过了,没发现什么异常。在此期间又增加了新毛病,我居然连骑电动自行车都感到很害怕,也出现了心慌、出冷汗、害怕等,害怕自己控制不了会出事。这样一年多过去了,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中间也试过很多次,就是不能自己飞行。我是一个飞行员,不飞行怎么行哪!现在一想到飞行就感到害怕、焦虑、紧张不安、心跳加快,总害怕自己控制不了飞机,害怕飞机会掉下去。症状越来越严重,精神疲乏,忧心忡忡,注意力难以集中,自己基本上不工作了,做了也经常出错,睡眠越来越差,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了10多斤,自己有时也明知这种害怕没有必要,但就是不能摆脱,内心十分痛苦,请求心理咨询师帮我解决害怕、不能飞行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求助者生活在城市,父母均为公务员,家教非常严格,从小就很懂事要强,学习上很用功,学习成绩较好,还是班干部,尽管性格较内向,相对与他人交流较少,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还比较好。高考后考入飞行学院,毕业后如愿当上飞行员。工作和学习要求很严格,工作努力、勤奋,在同期同学中进步最快,第一个当上了机长,是连续多年的优秀飞行员,从来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自从上次飞行后,出现了明显的症状,虽经休假、体检、试飞等调整措施,都没有解决问题。平素身体健康,吸烟但量不大。该航空公司在八十年代曾发生过一起机毁人亡的事故,近年来未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经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求助者最终克服了恐惧,已能重新驾驶飞机。

请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

参考答案:

阻抗的形式 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心理咨询要求的回避与抵制;还可以流露于个体的特定认知、情感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等。以下是阻抗的表现形式:

①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的表现有三种:沉默、寡语和赘言,其中尤以沉默最为突出。 沉默可表现为个体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或有长时间的停顿。它是个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最积极的、最主动的抵抗。 少言寡语也是个体对心理咨询的抵抗。它通常以短语、简句及口头禅(如嗯、噢、啊)等形式加以表现。它使得咨询师同样产生困惑及挫折感,使其无法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赘言表现为个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话。它多是无意识的,在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的表象后面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其注意力等。其目的在于回避那些求助者不愿接触的现实问题,以免除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与其他痛苦体验。

②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咨询中,求助者还经常通过其对会谈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咨询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其常见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 理论交谈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表面上,它似乎增进了二者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但实际上是前者对后者的某种疑虑及其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 情绪发泄指求助者对于某些会谈议题的强烈情绪反应。求助者可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它旨在避开使求助者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意念。 谈论小事指求助者对会谈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它目的在于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它往往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 假提问题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加深某种印象。

③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该阻抗通过求助者言语交流中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其中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 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咨询中,它可以使人对自我暴露与分析的要求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健忘现象。它是个体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故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助者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 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因此,它同样可以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 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 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以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

④咨询关系上的阻抗。该阻抗指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与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等。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安排的作业,不付或延付咨询费等。 诱惑咨询师指求助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请客送礼也可以表示求助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及其控制心理咨询关系的欲望。 以上简述了阻抗的四类表现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因此,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及时发现阻抗并加以积极、有效地认识,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强化求助者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关键。

(2)阻抗产生的原因 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①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求助者多数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变化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不论其变化大小,程度如何,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伴随着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痛楚。

a.开始新的行为的问题。在咨询中,求助者需重新考察自己基本的信念和价值观。

b.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求助者可能必须停止那些他很喜欢的行为,抑制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求助者为之怯步。求助者可能需要面对一种痛苦的抉择。此时,求助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有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可能更为严重。

②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求助者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阻力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有获益。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咨询仅从表面问题入手,未能触及根本的问题,咨询必然会遭到某种程度的抗拒。

③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有些求助者会带有抗拒咨询或对抗咨询师的动机。

a.阻力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

b.阻力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c.阻力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