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春望(4分)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案

小题1:(1)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小题2:“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小题1:题目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点评: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小题2:题目分析:诗人满头白发如雪, “搔”字说明诗人内心的苦痛无法排解,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更短”、“不胜簪”更增哀叹。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的忧愁苦闷。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内容浅显易懂。古人写诗用字精准,反复捉摸推敲,力求精确达意,这就是所说的“炼字”,要品味古人炼字的成果,更要学习古人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

问答题
解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