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王安石的《郊行》,完成题(4分)

郊 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小题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2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稀"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它与"尽"、"密"、"肥"扣照应,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小题2: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小题1:题目分析:结合“柔桑采尽绿阴稀”可知,“稀”是“柔桑采尽”的结果,结合整首诗尤其是“芦箔蚕成密茧肥”可知,"稀"字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等。以上角度不明显的,则可结合诗句大意,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赏析。

小题2:题目分析:诗的前两句“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暗示丰收在即,“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却写出了在丰收年景之下的“凶饥”,由此可知,诗歌运用对比,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不满。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比喻、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如何才能让人讲诚信经验告诉我们,诚信也要两手抓。一手就是靠法律法规。诚信,首先应是一种制度建设。如无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约束,诚信难以实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讲诚信,就要讲法治。讲法治,靠制度,靠监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诚信建设就有了坚定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刚性的约束,诚信不一定能够得到完全的保障。门虽有锁,依然有失盗之事;厂虽有纪,依然有违纪之人;国虽有法,依然有犯法之徒。这说明,法律法规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即便是监管制度十分严格的国家,不照样还是出了欺诈丑闻吗这就启发我们,诚信建设还要抓另一手,就是抓道德、抓修养、抓教育。诚信的深层基础在道德。道德是无形的手,是依着信念、习惯、传统发生作用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注:在水上行驶的小筏子)浮于海”,说的都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起着作用。修者,善也。修养,是靠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锻炼和培养的。道德与修养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教育必须立足于恒久,必须超越教育或再教育过程中的“蜜月效应”,力争发挥出长期效应,使人内心生出自我约束力,不断克服人性中背离社会道德准则、背离人民利益的一己之欲,使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共同体。诚信建设的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记得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曾讲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可以而且应该走在规章制度的前头。”诚哉斯言!同样,规章制度的约束又可以不断地促进人们的道德和修养水平的提高。相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只要两手并举,锲而不舍,我们的诚信大厦就一定能逐步矗立起来。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律法规,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宣告最大诚信的

B.道不同,不相为谋:信仰、志趣不同,不能与其商量大事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路不好走,就坐着小筏子在海上漂浮

D.诚哉斯言:这话的确(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