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县位于我国中部的安徽省西部地区,人口65万,土地面积3667平方千米,土层厚度约0.1米~0.8米之间,2009年粮食产量约56万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安徽省省区及周边范围图(图10)。
材料二:见图11、图12。
(1)比较淮河以南和以北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每空一项,填写字母(12分)
以北地区 | 以南地区 | |
气候类型 | ||
地形类型 | ||
耕作制度 |
F.平原、丘陵 G.两年三熟 H.一年两熟 I.一年一熟
(2)A县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比重约为 ,旱地的坡度
(填大于或小于)水田。该县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特点是 。(6分)
(3)结合材料分析,A县可能出现 生态问题,该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6分)
(4)试对A县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1)(每空2分,满分12分)
以北地区 | 以南地区 | |
气候类型 | A(温带季风气候) | C(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形类型 | D(平原) | F(平原、丘陵) |
耕作制度 | G(两年三熟) | H(一年两熟) |
(3)水土流失(2分) 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恢复困难;②降低土地单产,造成粮食生产损失大;③加剧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④下游河道淤塞,河流下游地区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4)①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②系列开发优势资源;③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④发展薪炭林和沼气等,多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写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题目分析:(1)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为华北平原,故地形类型以平原为主;华北平原的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秦岭-淮河以南为江淮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熟制为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2)根据图示“A县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可直接计算;并结合该县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直接判断,该县的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3)由于A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县的农村生活用能以秸秆、薪柴为主,反映植被破坏严重,故判断该县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的危害主要从对土地、河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4)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该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发展,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掌握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并结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区域常规考点的归纳,学会知识迁移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