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平叛安史之乱后第二年(764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小题1:杜甫在这两首诗中描写了春景,同中有异。(3分)

同:从描写的内容来看,都描写了浓艳的花、美丽的鸟等春景;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都运用              。异:从画面整体基调来看,《春望》描绘             的画面;《绝句》描绘了                    的图画。

小题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春望》                                                                    

《绝句》                                                            

答案

小题1: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或移情于物。异:《春望》描绘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草木

杂乱丛生,满目凄然的画面; 《绝句》 描绘了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的图画。

小题2:《春望》表达诗人感时﹙或:忧国、关心国运﹚恨别﹙或:思家、眷念家人﹚之情。《绝句》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哀婉思乡之情。

小题1:题目分析:通读两首诗,可知,诗中都表面上写“花、鸟”,其实是借景物寄寓自己的情感,因此,都属于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前者借“花、鸟”写出了自己的感时、恨别、之情。后者则借“花、鸟”抒发了思乡之情。但从内容上看,前者描写的画面破败、凄凉,后者描写的画面更清新、明丽。

点评: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

小题2:题目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理解前首诗的关键,其中的“感时、恨别”是诗歌的情感所在。“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理解后一首诗的关键,很明显表达了诗人的思乡的情感。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