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默写题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小题1: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小题2: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小题3: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小题4: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小题5: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题6: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小题7: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小题8: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小题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小题10: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小题11:                                   ,国恒亡。(《〈孟子〉二章》)

小题12:疑怪昨宵春梦好,                   。(苏轼《浣溪沙》)

小题13:朱熹《观书有感》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答案

小题1:萧萧班马鸣 

小题2:故园东望路漫漫 

小题3:荷笠带斜阳

小题4:归雁入胡天

小题5:晨兴理荒秽 

小题6: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题7: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题8:春蚕到死丝方尽 

小题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题10:欲为圣明除弊事

小题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小题12:元是今朝斗草赢    

小题1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目分析:本题小题很多,要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萧、漫、笠、雁、秽、碧、霄、郎、弊、拂、赢、渠。如果记忆模糊,就要根据诗句内容和汉字表意的特点来判断。

点评:本题做全对不容易,内容繁多,易错字不少。填空写古诗写错字,原因是学生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住宅工程,建筑面积12300m2,地上6层,地下2层。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预拌混凝土。底板防水为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两层防水。屋面为卷材防水,面积2000m2。室内厕浴间为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工期365日历天。某防水公司中标后成立了项目部组织施工。

事件一:施工总承包单位在底板混凝土施工前对混凝土生产厂家进行了技术交底。其中规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70kg/m3;砂率宜为45%~55%;灰砂比宜为1:2~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泵送时入泵坍落度宜为140~180mm;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监理单位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交底。

事件二:施工总承包单位在底板混凝土施工前对施工班组进行了技术交底。其中规定:底板防水混凝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墙体水平施工缝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200mm的墙体上;墙、板结合水平施工缝,留在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墙体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200mm;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

于7d。监理单位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交底。

事件三:防水公司项目部在底板卷材防水施工前对施工班组进行了技术交底。其中规定:底板垫层混凝土平面部位的卷材采用满粘法;严禁采用热熔法施工;卷材接缝必须粘贴封严,两幅卷材短边和长边的搭接宽度为150mm;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错开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在立面与平面的转角处,卷材的接缝留在平面上,距立面600mm处;阴阳角处找平层应做成圆弧或90°。监理单位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交底。

事件四:防水公司项目部在屋面卷材防水施工前对施工班组进行了技术交底。其中规定:屋面坡度小于3%时,卷材宜平行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在3%~15%时,卷材垂直屋脊铺贴;上下层卷材垂直铺贴;找平层的分格缝处宜实铺,空铺的宽度宜为50mm;屋面卷材防水层由屋面最高处向下进行;铺贴天沟、檐沟卷材时,宜顺天沟、檐沟方向,减少卷材的搭接。监理单位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交底。

事件五:防水公司项目部在室内防水施工前对施工班组进行了技术交底。其中规定:

防水层厚度不应小于0.8mm;先做四周立墙防水层,再做地面与墙面阴阳角及管根处附加层处理;管根平面与管根周围立面转角处可不做涂膜防水附加层。监理单位提出了意见,要求重新交底。

问题

(1)指出事件一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2)指出事件二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3)指出事件三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4)指出事件四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5)指出事件五中不妥之处,并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