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静止时有1/5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在木块顶部放一质量为1kg的铁块,刚好使木块浸没水中,求:

(1)木块密度?

(2)木块体积?

答案

解:(1)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静止时有1/5的体积露出水面,可得

ρgVgV

故ρ=×1.0×103kg/m3=0.8×103kg/m3

(2)若在木块顶部放一质量为1kg的铁块,刚好使木块浸没水中,可得

ρgV=mg+mg=ρgV+mg

故V==5×10﹣3m3

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郑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