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28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成渝地区简图

材料二: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摘自《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材料三:川气东送被列为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

(1)材料一中的等温线,属于    (一、七)月,M处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偏  (高、低),原因是                                                  。(8分)

(2)形成该地区水电站众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四川省输出最多的非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_____。简述能源跨区域调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8分)

(4)成渝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根据材料,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成都平原在古代成为“天府之国”的有利条件。(8分)

答案

(1)一(2分)  高(2分)  盆地地形,散热慢;北部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4分)

(2)地势高差悬殊,落差大(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大(2分)

(3)天然气(2分) 管道运输(2分)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2分)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酸雨危害(2分)

(4)水稻(2分)  ①地处平原,土壤肥沃;②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③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水源和防治洪涝灾害提供保障;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地形闭塞,受外界影响小,生产环境好(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答案合理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6分)

题目分析:

(1)材料一中的等温线值为2°可知为一月份,等温线向北弯曲,则说明M处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由于M处于盆地地形,散热慢,北部有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2)形成该地区水电站众多,说明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水量和落差两方面来回答。

(3)此问注意概念的理解,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四川省输出最多的非可再生能源是天然气资源,天然气适宜用管道运输,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参照书上案例来回答,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4)成渝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成都平原在古代成为“天府之国”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就是回答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源等方面。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