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09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36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材料四:自强运动,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主要内容是引起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太平天国失败到同治十三年(1864一1874年)的10年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家大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从光绪初年起,为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文通运输业等,还建立了一些新式军事学校,并向国外派遣学生、驻外使节。                            

——王戎笙《清代简史》

材料五: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中国被落后小国日本打败,清廷面对来自朝野内外的责问不得不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于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变成为了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上。                          ——网评/探寻国人保守思想之根源

请回答:(30分)

(1)材料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列举中央和地方支持该运动的代表人物。(2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1分)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及你的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2分)

(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4)结合所给材料和此次运动的内容,分析述论这项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0分)

答案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1分)弈 李鸿章(2分)

(2)顽固守旧势力(1分)

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1分)

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易接受新事物。(2分)

(3)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

(4)(20分)

第一层次:没有涉及内容,直接作出判断。(0-2分)

0分:回答内容与问题无联系。

1分:没有涉及内容,直接下结论,只涉及一个方面且直接照搬原材料如:开一代风气之先

2分:没有涉及内容,直接下结论且只涉及一个方面:如: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第二层次:能涉及内容,得出简单的结论,但缺乏必要的分析。(3-9分)

仅从每项内容中得出单一的结论,缺少必要分析。如能回答到下 * * 条中的任何一项,分别给3分、两项给6分、三项给9分。如:

根据一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3分)

根据二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同时在经济方面又创办民用企业,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6分)

根据三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又创办民用企业,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创办新式学堂,对开化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作用。(9分)

第三层次:能涉及多项内容,归纳得出结论,且结合每项内容的背景分析说明。(10-15分)

10-12分:涉及多项内容,归纳得出结论,但无洋务运动历史背景介绍。

13—15分:涉及多项内容,归纳得出结论,层次分析清晰。如:

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在这种背景,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洋务运动。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首先认识到的是“坚船利炮”的威力,所以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领域展开。(背景)

(在军事领域) 洋务派不仅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创办了近代海军。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海军,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海防,也增强了人们的国防意识。军事领域的这些措施,提升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

(在经济领域)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一些洋务人士认识到一个国家必先富而后能强,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在兴办民用工业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条件。民用企业生产的产品,占领了部分中国市场,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文化教育领域) 在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措施为近代中国排养了一大批外语、军事、科技人才,同时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开风气的作用。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标志。

第四层次: 16—18分:思路框架如第三层次,同时能结合所给材料,如:前三则材料反映出改革中新事物的产生遭到了较大阻碍,洋务派所为较顽固派而言是进步。要将洋务运动放在近代百年中国救亡图存以及现代化进程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调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同时,学生须看到材料五网评洋务运动的观点是基本中肯的。甲午战败固然是洋务运动瓦解的标志,但不能将失败归因为改革本身。洋务运动是那个时代、阶层的人做了他们能作的事。制度的落后是根本,至于改革的局限性(未能涉及政治领域等),完全是时代以及这个集团属性所决定造成的,我们应抱有“历史之同情”,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

第五层次:18分-20分: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质疑材料五“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这句话。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 * * 危机进一步加深,但现实和失败的教训也中国人进一步觉醒,打开的国门并没有被关上,洋务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都是先进中国人在生死存亡关头,主动回应世界的决心和行动。

通过材料的信息“同文馆”可判断是洋务运动时期,对于材料对其评价的观点同意任何一种皆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