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课堂记录:
心理辅导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比较擅长做什么”
“我擅长唱歌”,小红说,“我还在少儿卡拉OK大赛中得过奖呢!”
“我擅长书法,我的书法作品也得过奖。”小毅回答说。
“我擅长踢足球”,“我擅长学数学”,“我擅长学语文”……同学们在抢着回答。这时,老师发现小兰坐在那里没有讲话,便问到:“小兰,说说你擅长什么”小兰站起来说:“我没有什么爱好,学习也不好,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可见,小红同学在唱歌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效能;小毅在书法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有的同学在语文学习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有的同学在数学学习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效能;而小兰似乎缺乏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
请分析此案例所体现出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对小兰缺乏效能感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参考答案:(1)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2)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
③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
④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