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太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取胜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于一利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而不学,学其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1901年1月29日光绪《新政上谕》
材料二 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之后,又颁布了公司法(1903年)和破产法(1906年),各大城市相继成立商会,而且清政府还调节官商关系,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商部成立两周后,即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根据商人集股多少,分别给予不同品级的顶戴或顾问官、顾问议员等荣誉称号。而且为劝诱封建家族转移投资方向,还规定如有世家巨族出资凑集公司办有成效者,奏明请旨给奖。
商部的设立和勋商章程的颁布,不能不说是商人地位根本上的改变,“士商平等”才真正从事实上确立了起来。商人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张步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重商主义》
材料三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 * * 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绪指出的晚清弊政的特点所在及新政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社会影响。(14分)
(1)特点:各级官吏私心牟利;(2分)制度上陋习相承,因循守旧;(2分)向西方学习上流于表面,未深入其根本。(2分)
主张:全面学习,全面改革,标本兼治。(2分)
(2)条件(每点2分,共8分,答出四点即可):
政府的引导与奖励(政府设置商部,保护和奖励工商);
法律的保护(制定系列工商法规,保护民企);
“士商平等”观念的真正确立(或重农抑商观念严重动摇);
大量官吏、地主、商人积极投资实业(或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外国资本输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市场扩大;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或收回利权的斗争)。
影响(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两份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10分)
(3)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4分)
原因:材料三: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到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2分)材料四:对满清及传统旧俗的不满;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