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小题1:“陌上柔桑嫩芽”句中加点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说说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主要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小题1: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答到“拟人”或“动态”可得2分,分析得1分,共3分)

小题2:运用对比(或“反衬”)(1分),作者将城中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去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小题1:

题目分析:考查炼字题型要从结构、内容、主旨三点回答。因为这个字一定是有特殊意义或者语言方面具有特殊处,能够反映诗歌内容,主旨,或者是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所以面对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方面,联系诗歌背景进行分析。本题中的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小题2:

题目分析: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运用对比(或“反衬”),作者将城中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去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材料三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四 (邓 * * 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984年《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省份的广东,有哪两个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