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①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

②使用容量瓶之前必须进行检漏操作

③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实验中,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氯水

④将NaNO3和KCl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NaCl晶体

⑤用加热法可以分离高锰酸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因为碘单质受热易升华

⑥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

答案

①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不能做萃取剂来萃取点水中的碘单质,可以用四氯化碳来萃取,故①错误;

②容量瓶有塞子,使用之前必须先查漏,故②正确;

③氯气具有氧化性,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实验中,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故③正确;

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实现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分离,故④错误;

⑤高锰酸钾受热会分解,碘受热会升华,高锰酸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的分离不能采用加热法,故⑤错误;

⑥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要用余热来蒸干,故⑥错误.

故选②③.

选择题
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6.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7. 小题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9.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