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攀升,1993年达到593亿美元,占到美国对外贸易顺差的51%,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1993年4月,日美开始就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谈判,但谈判很快陷入僵局。1995年5月,美日分别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讼,控告对方违反多边贸易原则。日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危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们一致呼吁日美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摘自徐敦信主编《世界大势与和谐世界》 材料2 现在看来,今后一二十年中,中国无疑会在太平洋彼岸居于支配地位。中美即使并不实际开战,它们之间的争夺也将成为21世纪头几十年中主要的全球争夺。 摘自伯恩斯坦、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1997年) 材料3 纪思道争辩说,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经比过去变得更为负责,很多国际问题,无论是反恐、朝鲜核危机、国际贸易、全球气温还是抗SARS病毒和防艾滋病等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参与。 摘自2003年6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结合材料分析,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与冷战期间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解析:[答案要点] 冷战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 * * 主义的敌视而结成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其内部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利益转向更加务实的内外政策,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而美国以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引起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全面展开。但是,西方国家之间协调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关系发展的趋势是竞争、摩擦与协调、合作并存,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将根据条件的变化而起伏。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一直奉行“遏制”社会主义的战略,并辅之以“和平演变”的政策。这一战略与政策已在苏联、东欧得手。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很大变化,国家间交往正常。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接触”战略,并建立或致力于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发展正常国家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共存。但是,西方国家中仍然存在敌视中国的势力,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阻碍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