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1939—1944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两倍。战后初期,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1/2以上(1948年占53.4%);出口贸易占1/3(1949年占32.4%);黄金储备占3/4(1949年占73.4%);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战争期间也迅速膨胀,到战争结束时,其军队总人数高达1212万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还独家垄断着原子弹。 摘自方连庆、刘金质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2 1944年7月1日至22日,美、苏、英、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大会常任 * * 由美国财长摩根索担任。会上虽然发生了一些争论,但基本上仍然是按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 摘自方连庆、刘金质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3 欧洲统一思潮由来已久,二战后进入高潮。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初形式。1957年3月,西欧6国进一步签订了《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依据6国1965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欧共体吸收英国、丹麦、爱尔兰参加,1981年吸收希腊、1986年吸收西班牙、葡萄牙加入。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确立了欧洲经贸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5年1月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洲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2004年5月后扩大到25国。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 摘自教育部社科司主编《世界经济与政治》 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经济组织的性质。
参考答案:
解析:[答案要点] ①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五十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和优势,采取种种措施,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有: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实施“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推行“第四点计划”,通过对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的技术援助和投资,控制不发达的受援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为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取代;苏联经济实力增中有减;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8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世界经济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在当今世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