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朱老师讲究《坐井观天》的故事后,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续写故事。 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真美啊,真该早跳出来!”还有的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 正当同学们纷纷说出青蛙跳到井外看见各种美丽景色的感受时,一位同学却出人意料地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嘲讽地说:“我看你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这位同学顿时满面通红,心里很不服气,大声辩解说:“老师,青蛙之所以又回到井里,是因为它跳到井外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看见几只青蛙漂在被污染的河水里;接着又听到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原来是有人正在捕捉青蛙。那人边抓边说:“今天抓到的青蛙可以卖不少钱呢!”......所以,它又跳回井里,‘还是井里安全啊!’”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或教学原则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答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答案一:朱老师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分)该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领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她只想将自己的看法,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而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加以否定,挫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7分)答案二:朱老师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3分)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合贯通地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分)该教师以自己固有的认识,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限定学生的思维,以封闭的、求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加以否定,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7分)    【评分说明】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判断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