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考生文件夹下有一个数据库文件“samp2.mdb”,其中存在已经设计好的一个表对象“tBook,请按以下要求完成设计。

创建一个查询,按“类别”字段分组查找计算每类图书数量在5种以上(合5种)图书的平均价格,显示“类别”和“平均单价”两个字段的信息,将查询命名为“qT4”。
注意:统计每类图书数量必须用“图书编号”字段计数。

答案

参考答案:

[微步骤]

步骤1:单击“查询”对象,再单击“新建”按钮,选择“设计视图”,单击“确定”按钮。在“显示表”对话框双击“tBook”表,关闭“显示表”对话框。

步骤2:分别双击字段“类别”、“单价”、“图书编号”,将其添加到“字段”行。

步骤3:执行菜单栏中的“视图→总计”命令。在字段“单价”对应的“总计”行下拉列表选项中单击“平均值”,在字段“单价”前添加“平均单价:”字样,如图1.14所示。

步骤4:在字段“图书编号”对应的“总计”行下拉列表选项中单击“计数”,在“条件”行中输入“>=5”,取消该字段对应“显示”行的复选框的勾选,以取消该字段的显示。

步骤5:单击“保存”按钮

,另存为“qT4”。关闭设计视图。

解析:

本题关键字有:条件查询、参数查询和分组总计查询等的创建。第(1)、(2)、(3)、(4)小题在查询设计视图中新建不同的查询,按要求添加相关字段和相应的条件表达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启示录

王 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

1.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B.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C.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D.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2.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B.《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C.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D.《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B.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