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是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实施的,三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因此,质量控制任务也应该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完成。三方都应该建立各自的质量保证体系,而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和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监理必须对承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审查并监督其执行。

请简要叙述监理过程中对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主要内容。

答案

参考答案:

(1)是否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

(2)是否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机构。

(3)是否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

(4)是否配备必要的资源条件。

(5)是否建立一套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解析:

[分析]: [问题3] 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以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主体,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由承建单位建立,监理单位对组织结构、工序管理、质量目标、自测制度等要素进行检查:监理单位监控质量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状况,包括设计质量控制、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控制点检测等内容:监理单位核定工程的中间质量、监督阶段性验收,并参与竣工验收。 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主要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各种质量进行监控和把握,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更正,保证工程的过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目标。监理对承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审查并监督其执行内容如下。 1.建立项目质量保证计划 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是在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对承建单位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是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情况,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承建单位建立信息系统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如下: (1)在签订合同后,承建单位应按合同要求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承建单位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要求,并符合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现行法规; (3)质量保证体系要满足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双方的需要;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建单位针对不同的项目,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件代码设计、阶段测试和验收等不同阶段,其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整个形成过程中,设计和实施是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环节。监理将着重对承建单位如何根据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理,承建单位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相应的监理工作。监督、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如下几项。 (1)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 (2)根据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既要有提高工程质量的综合计划,又要有分项目、分部门的具体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计划体系,并且有检查、有分析。企业领导应对质量计划的制定负全面的责任。 (3)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机构。 (4)其作用在于统一组织、计划、协调、综合质量保证体系的活动,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和组织质量管理活动。 (5)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 (6)实施企业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是重复发生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这些重复出现的质量管理业务,按照客观要求分类归纳,并将处理办法订成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行动准则,使管理业务标准化。把管理业务处理过程所经过的各环节、各管理岗位、先后工作步骤等经过分析研究改进,定为标准的管理程序,使管理流程程序化,使企业全体员工都严格遵循统一的制度和工作程序。 2.配备必要的资源条件 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和质量检测手段等。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的项目建设,承建单位的人力配备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配套,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针对项目特点,合理地调配人员,确保项目进行。设备和应用环境是保证项目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可以根据项目合同要求,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策略计划。 鉴于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承建单位可能无法构建与建设单位完全相同的设备和应用环境,如果一定要利用建设单位的设备和应用环境进行调试或测试,必须在合同或协议中阐明相关内容。承建单位应具备必要的质量检测手段的资源条件,包括对应用环境采用其他厂商的产品做必要检测的设备和软件工具、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必要测试的环境和工具。具备相关技术资质等级的承建单位一定要具备或建设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的试验室或检测室等基础设施。 3.建立一套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大量与质量有关的信息,这些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质量信息,协调和控制质量活动的过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质量管理。 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系统,一定要抓好信息的流转环节,注意和掌握数据的检测、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运动的流动速度要快,效率要高。在交付使用之后,要在半年或一年保修期内,由监理工程师带领有关人员到建设单位进行调查访问,听取使用部门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并深入了解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从中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工程的实施质量提供依据。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23分)

三十年前不用猜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起来会更有意思些。

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个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了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同学们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到:“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        (来源:《青年博览》)

小题1:这篇小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的结局如何?(4分)

线索                                                        

结局                                                        

小题2:对于“答案”,为什么说“三十年前不用猜”?它反映了30年前后怎样不同的社会现实?(6分)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几个画线句的意思。这些句子在内容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教室里一片大乱”中,你窥测到“同学们”怎样的心理?(6分)

小题4: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小题5:阅读材料,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学雷锋”的理解。(3分)

①上世纪60年代就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外国媒体开始关注雷锋。“一个中国好人”,这是外国人了解雷锋、感知雷锋精神后的最直接表达。几十年来,随着雷锋事迹被传播越来越广,学雷锋也不仅是中国人。每到雷锋日,洋老外也组织起“学雷锋”活动。老外学雷锋越来越起劲儿,在很多国度,好人好事时时有,处处有。

②面对道谢的人们,外国的雷锋们会说:“你们给我最大的感谢,是下次看到类似情形,你们也能上前帮忙。”而中国的雷锋们会说:“不用谢。”

③如果不是3月5日的“雷锋日”活动,许多国人怕是要忘记雷锋了。有民谣说雷锋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许多人只在“雷锋日”里“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