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定项选择

某甲自有房屋1间,1995年5月1日与乙签订一份为期3年的房屋租赁合同,由乙承租该房。同年8月6日丙向甲提出愿意购买该房屋,甲即将要出卖该房屋的情况告知了乙。到了11月7日乙没有任何答复,甲与丙协商以5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卖给丙,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丙支付了全部房款。但在双方准备办理房产变更登记前数日,甲遇丁,丁愿以6万元买下该房。甲遂与丁又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且双方第二天即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不久;丁向银行贷款,以该房设定抵押。现就本案例回答下列各题中所列的问题。

就房屋抵押关系而言,下列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丁与银行签订抵押合同时,如并未约定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同抵押,则土地使用权未抵押

B.丁与银行在抵押合同中可以约定若丁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房屋所有权转移给银行

C.丁与银行协商也可以以该房屋设定质押担保

D.若丁欲将该房转让,则须通知银行,否则转让为无效

答案

参考答案:A,D

解析:本题涉及房屋抵押担保问题。个人房屋可能是宅基地上的房屋,也可能是商品房。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宅基地使用权不具有转让性,不能抵押和转让,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已经包含在房屋的价值之中,作为房屋价格的构成部分,体现在房屋的价值之中。故本题A选项是正确的。本题B选项涉及流质条款的效力问题。依《担保法》第40条规定,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故B选项是错误的。C选项涉及物权法定的问题。房屋只能设定抵押权,不能设定质权。依照我国《担保法》规定.质权的标的只能是动产或者权利,故C选项错误:D选项涉及在抵押期间内房屋所有权人行使所有权的限制问题。依《担保法》第49条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故D选项正确。本题正确选项为AD。

材料题

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说《子夜》

(1)材料一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