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三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5分)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5分)

答案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题目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重在归纳,即将李鸿章关于机器生产的观点提炼出来;第(2)(3)问重在概括,即将材料所述的具体事实概括为某一类型的事件。应注意第(1)问的“态度和主张”是一问,不必分开答;第(2)问中的“问题”系指不良现象,“原因”和“办法”也是李鸿章所列出的,可随意发挥,但不能脱离材料;第(3)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总之,本题的所有设问都是由材料而发;所有答案也都隐含在材料中,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功能。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曾经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

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在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戈0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I生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

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

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信息;

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

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

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以及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作出简要评价。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