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图11是中国某次赴南极科学考察航线,此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仍乘“雪龙号”考察船于某年11月20日在上海港启航出发,先前往中山站 (南纬 69°22' 24",东经76°22' 40")完成大陆南极科考任务后,再经长城站(南纬62°12' 59″,西经58°57'52")于次年3 月20日返回上海港。图12 是美国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期赴南极科考较为理想。请至少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6分)

(2)图11中①、②分别示意此次科考的前往与返回航线,请结合图示往返航线概述科考队乘“雪龙号”在往返航程中需要应对与克服的主要困难,并指出由中山站前往长城站航线上最北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8分)

(3)中山站时间2009 年2月2日9 时25 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南纬80°25′01″,东经 77°06′58″,海拔 4087米)正式开站。请分别指出昆仑站开站 时的北京时间和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的大致距离。 (6 分)

(4)美国在南极点己建立了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图12所示)。

a.在图11中标注该站位置,并说明确定该位置的方法。(6分)

b.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的旧站采用的是穹顶状建筑,而新站采用的是高脚式建筑。请结合图 12 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原因。(6分)

(5)当阳光直射曾母暗沙时,我国在南极地区三座考察站中的        站和    站为白天。(4分)

答案

(1)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期赴南极考察:一是可利用南极地区的极昼期和温暖期;(4分)二是可避开南极烈风与紫外线辐射(臭氧空洞最严重)强的季节。(2分)

(2)需要克服南半球西风带内的狂风巨浪和躲避南极大陆边缘浮冰与冰山。(4分)西经 30 °,南纬58 °(57-59 °)(4分)

(3)2009 年2月2日12 时 25 分(3分)   1228(1220-1230)千米。(3分)

(4)a.标注点位(2分)

找出任意两个不同的经线圈(经度间隔180°)在南极大陆上的交点,即为南极点阿盟森一斯科特科考站位置。(4 分)

b.南极地区的烈风和暴雪是科考站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穹顶状建筑主要考虑烈风的影响,忽略了暴雪的堆积:高脚式不但可减少强风和暴雪对科考站的影响,而且还可减少室内热量散失。(6分)

(5)中山站 昆仑站(4分,顺序不限)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