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 美 | 日 | 其他 | 总计 | 百分比 |
哲学宗教 | 10 | 2 | 23 | 2 | 37 | 7.0 |
文学艺术 | 8 | 3 | 4 | 11 | 26 | 4.9 |
史地 | 8 | 10 | 90 | 20 | 128 | 24.0 |
社会科学 | 13 | 3 | 83 | 37 | 136 | 25.5 |
自然科学 | 10 | 9 | 73 | 20 | 112 | 21.0 |
应用科学 | 3 | 3 | 24 | 26 | 56 | 10.5 |
杂录 | 5 | 2 | 24 | 7 | 38 | 7.1 |
总计 | 57 | 32 | 321 | 123 | 533 | — |
百分比 | 10.7 | 6.0 | 60.2 | 23.1 | — | 100.0 |
材料三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它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第二,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第三,明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第四,强调注重小学手工科。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1)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面对教育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以自救。(2分)
(2)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2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分)
(3)改革特点:倡导共和、民主,废止传统封建经学教育;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等。(3分)
题目分析:(1)“西堂”即专门修习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的学校,“西堂”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为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近代化。
(2)分析图表,可以发现1902~1904中国翻译的日本著作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内容上看,史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较多。结合当时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和特点分析原因。
(3)该问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包括:“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教育倡导共和、民主;“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废止传统封建经学教育;“明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提倡男女平等;“强调注重小学手工科”, 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