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的福祸命运。顺逆成败,又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就是决之于近代化的程度。……民族文化的竞赛是无时或已的,进步是不可稍停的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结合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论证说明“顺逆成败……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11分)
(2)新文化运动对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何重要地位?(6分)
(1)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2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分)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分)
逆: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2分)洋务运动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适应政治民主化的潮流。(2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破产。(2分)
(2)作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4分)
地位:将中国近代化推进蓟思想变革的层面,为近代化的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题目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为适应时代潮流,开展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的利弊角度(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等;弊: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论证说明“顺逆成败……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
(2)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猛烈批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它表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