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7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樟脑是一种白色晶体,可以散发出特殊气味,使衣物免受虫蛀。樟脑的化学式为C10H16O,樟脑的组成元素有    种,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可溶性酸、碱、盐在水中可解离出阴阳离子,我们现阶段所学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碱、盐解离出的一些阴、阳离子相互结合生成难解离的水、气体或沉淀,根据下列溶解性表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部分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

阳离子

 
阴离子
 

Na+K+Ba2+
OH
SO42-
CO32-
 

①如上图所示,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②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   ,判断反应前后溶液中数目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③根据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判断,将“硫酸、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能发生的反应有      个。

答案

(1)3   1:1

(2)①H+、SO42-   ②HCl + NaOH    NaCl + H2O H+、OH-、H2O ③ 4(2分)

题目分析:(1)由樟脑的化学式为C10H16O可知,樟脑的组成元素有C、H、O三种,其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6:16×1=1:1。

(2)①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H+、SO42-

②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 + NaOH    NaCl + H2O;由图示可知,判断反应前后溶液中数目发生变化的粒子是H+、OH-、H2O;

③复分解反应要能发生,需要生成难解离的水、气体或沉淀。根据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判断,将“硫酸、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能发生的反应有硫酸和氯化钡、硫酸和氢氧化钠、硫酸和碳酸钾、氯化钡和碳酸钾四个。

点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要有水、气体或沉淀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生成,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200×年×月×日15时,位于某县各子乡宋城村北700m,某井下作业公司试油三大队作业20队,对某井进行射孔作业后,发生井喷,大量含硫化氢的气体喷出,造成村民6人死亡(在l0多万人的紧急疏散过程中,因年老体弱、惊吓、颠簸、中风、交通事故等原因还死亡15人),24人中等中毒,440余人轻度中毒,轻质油污染庄稼近700亩,中毒死亡大牲畜7头,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的井喷事故。
某井是一口预探井,完钻井深3282.8m,人工井底3032m,钻探目的层是新生界孔店组二段。事发当日15时,由某井下作业公司物理站射孔一队用90型射孔枪对该油层进行射孔。15时10分引爆射孔弹,投射子弹77颗,射发率100%。在开始上提电缆时,井口发生外溢,而且外溢量逐渐增大,溢出的水中有气泡。当电缆全部从井中提出后,作业20队副队长李某立即带领当班的5名作业工人抢装事先备好的总闸门,穿上了总闸门的8条大螺栓并拧紧了对角的4条,关闭了总闸门。在准备关闭套管闸门时,因有硫化氢气体随同压井液、轻质油及天然气一同喷出,强烈的气流使人无法接近套管闸门,当班工人不得不从井口撤离。撤离现场后,副队长李某立即派人电话报告上级,同时通知附近两个砖窑灭火,并到距井场最近的宋城村,广播发生井喷的消息,通知村民转移。
得到某井井喷的消息后,石油管理局、市公安局、当地驻军、当地县委,县政府,都组织了抢险人员赶赴现场。
经调查,并对该井地质、钻井、测井、试油、射孔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进行反复分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钻井、录井、测井资料都没有发生硫化氢,造成了对该射孔层地下情况缺乏全面准确详尽的认识,把这一层作为新层和油水同层进行常规试油,对所试层段中含硫化氢没有准备。因此,此次事故属于不可预见的性质。
在调查中还发现,某井下作业公司20队存在执行制度不严的问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组织施工,用总闸门代替防喷阀门等现象。
根据以上情形回答下列问题,1~2题为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3~8题为多选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应急演习根据演习的基本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

A.基础训练

B.专业训练

C.体能训练

D.战术训练

E.自选科目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