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4分)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

(1)石羊河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判断理由是:

                。(3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5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2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答案

(1)由南向北(西南向东北)  内流河  该河下游消失于沙漠中,没有入海口。

(2)久远 (黑色)湖沼沉积   干燥       5000年前后,此处主要为湖沼沉积,说明湖泊众多,黑色,说明有机质含量大,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其后依次为黄土、粉沙质淤泥、沙质沉积,不但黑色条带损失,而且铁锈斑也消失,说明环境变干燥;

(3)温带荒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4)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协调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分配、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种植耐旱、耐碱的农作物品种;保护现有植被,植树种草;_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

(1)图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祁连山,向北流入沙漠;该河流没有注入海洋,故属于内流河;(2)根据沉积物沉积的特点,可知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来久远,读图可知深度1.6米处是湖沼沉积,说明湖泊众多,黑色,说明有机质含量大,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由此可推断该地的距今5000年前后干湿状况是湿润的水生环境,其后依次为黄土、粉沙质淤泥、沙质沉积,不但黑色条带损失,而且铁锈斑也消失,说明环境变干燥,而现在属于干旱环境,所以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干燥。

(3)该河流(是处于西北内陆的甘肃省中部)中下游地区是位于沙漠地区,气候类型是温带荒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4)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采取的措施可以参照教材中“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注意关键词“在农业生产中”,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回答,教材中其它角度不用回答。

阅读理解与欣赏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在第(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小题2: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小题3: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2分)

小题4:选文第(4)、(5)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3分)

单项选择题

[案例3] 春都的由盛而衰春都集团的前身是洛阳肉联厂,主要从事生猪收购和屠宰。在企业负责人×××的果断决策下,1987年8月,中国第一根被命名为“春都”的火腿肠在这里诞生,并迅速受到市场青睐,销售额从最初的2亿多元猛增到20多亿元,年创利润2亿多元。成功和金钱使春都的经营者忘乎所以,头脑开始膨胀发热,一心想尽快“做大做强”,当地政府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洛阳制革厂、饮料厂、药厂、木材厂等一大批负债累累、与肉食加工不相干的亏损企业被一起归于春都名下。1988年以后,春都集团先后兼并了11家企业,全资收购了6家企业。与此同时,先后对24家企业进行参股或控股,使集团员工从1 000多人很快突破1万人。通过几年的扩张,春都资产平均每年以近6倍的速度递增,由1987年的3 950万元迅速膨胀到2 969亿元。然而,扩张不但没有为春都带来多少收益,却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战线过长,春都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对20多家企业参股或控股的巨大投资也有去无回。春都发家于火腿肠,但在多元化战略下,这一看家本领却被忽视。在人才、技术、设备上有着明显优势,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屠宰工序,却被春都淘汰给了原料供应部门,主营业务大幅萎缩。为在价格竞争中取胜,春都竟然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生产成本,火腿肠的含肉量一度从85%降到15%,以至春都职工把自己生产的火腿肠戏称为“面棍”。春都很快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销量直线下滑,市场占有率从最高时的70%狂跌到不足10%。春都巨大的资金黑洞和奢华更让人吃惊。公司斥资3 000万元在远离生产区的市区收购了旋宫大酒店,用作办公场所,其中一年的吃喝费用就达300多万元,还为各科室和中层以上干部配备了专车。春都与新西兰一家公司搞旅游项目合作,一张白条掷出7万美元,结果项目没搞成,钱也没了踪影。投资外地一家药厂的200多万元资金,对方没忘记,春都的账上却找不到记载。春都经营者曾强烈意识到人才的重要,并一度向社会发出呼唤:“只要是大学生,不管学什么的,统统要!”一些被春都事业吸引的大学生纷纷前来投奔,大学生、研究生一度达到2 000多人。但是,这些研究生、大学生进厂后大多与临时工一样被分配到车间拉板车、干粗活,杀猪卖肉。为了弥补经营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春都的决策者在一些顾问的介绍下,从全国各地物色了一批“算命大师”作为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在春都集团,大到人事任免、投资决策,小到领导出差的方向、办公室门的朝向,都会让“大师”们预测吉凶。一位“算命大师”到春都厂区转了一圈后说,春都一个大门容易堵塞财路,要再建一个。厂里马上新建大门,仅每年多支付门卫的开支就是几十万元。还有一位“大师”为了让春都支持自己在某地的生意,竟然用“国家要迁都”之类的谎言迷惑春都领导。1997年,春都滑坡的势头显露后,全体中层以上干部甚至被安排集体听大师们讲“意念”。春都从定向募集资金搞股份制改造到进行中外合资,从组建企业集团到构建母子公司体制,从资产重组到选择集团公司部分资产重组上市,都一一作了尝试,但始终没有超脱“家长式”的管理,没能阻止其走入困境的步伐。1996年,春都在原来股份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股份公司中分离了国有独资的春都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母公司,再分离成立了14个子公司。疲于改制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遍地开花的技改、新上项目不是停滞,就是夭折。从“七五”到“九五”,春都技改投资高达728亿元,基本没有收益。1998年12月,已是亏损累累的春都集团决定选择集团公司部分资产重组上市,募集资金424亿元。大股东春都集团和上市公司春都食品股份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资产、财务根本没有分开。上市后的第三个月,春都集团就从上市公司抽走募集资金19亿元用于偿还其他债务,此后又陆续“有偿占用”上市公司数笔资金,合计高达33亿元,占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数的80%,从而造成上市公司对公众承诺的10大投资项目成为一纸空文。此时的春都已经完全跌入了困境之中。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春都的经营者在作出“做大做强”决策时的心理效应主要是()。

A.黄灯效应

B.首因效应

C.旁观者迷

D.光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