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归根到底都是(   )

A.观念问题

B.制度问题

C.资金问题

D.发展问题

答案

答案:D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在世界发展潮流中的主力,是解决当前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根本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阅读理解与欣赏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尘埃乎?”

渔父莞尔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B.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C.新者必弹冠洗身

D.鼓而去桨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是见放/安能皓皓之白

B.葬于江鱼腹中/而蒙世俗尘埃乎

C.何故至斯/圣人不凝滞

D.渔父见问之曰/渔父莞尔笑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的行为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难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B.“众人皆醉我独醒”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C.渔父是一位遁世的隐者的形象,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有力的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分)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