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民国初年东部沿海及长江下游民族工业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长江南岸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回答:
(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跟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何关系?结合史实叙述之。
(2)综观当时的民族工业分布情况,长江下游是民族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纺织业和面粉业发达。请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具体原因。
(3)当时苏南和苏北出现了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试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1)当时的国际形势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国内是由于辛亥革命影响,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2)①长江下游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点,致使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最快。②长江下游棉花等资源丰富,再加上交通运输业发达,有利于轻工业的发展。③由于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又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其政治、思想和经济上的影响力也拉动了周边的发展。
(3)苏南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他们在无锡和上海发展面粉业和纺织业。苏北有南通的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许多近代工业。当时,这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和“民主共和”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一样,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复兴,中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运动推翻三座大山,才能实现自己的独立、振兴。
在综合试题中,图表经常是该类题的切入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信息:一是工业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二是以轻工业为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回答下列各项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