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推断题

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都离不开化学。

Ⅰ.食品、药物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⑴2012年4月17日经央视新闻频道曝光的用工业明胶制成的医用“毒胶囊”震惊全国。据悉,其中混有的重金属铬对人体有害。这里的铬是指         (填“元素”或“单质”或“元素”)。

⑵我市盛产的海产品鱼虾中富含基本营养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中的         

Ⅱ.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请用下 * * 种材料的对应字母填空。

A.有机合成材料     B.金属材料     C.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⑴塑料制品属于       

⑵蚕丝、羊毛、棉花属于        

⑶可用于制造人造骨、航天飞机等的钛合金属于        

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酒驾会对人和社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

啤酒、红酒和白酒中都含有乙醇(C2H5OH),饮酒后乙醇可进入人体血液中,科学实验表明,当乙醇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80mg /100mL血(每100mL血中含有80mg乙醇)时,便会影响人的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已知饮用某啤酒1大杯(0.56L),会使血液中乙醇含量升高30mg/100mL血。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是     。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李明饮用了3大杯上述啤酒后,其体内每100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         mg,       (填影响或不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

Ⅳ.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开发           等新能源(举一例),不仅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紧缺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煤燃烧时,可能产生SO2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引起酸雨。

模拟酸雨形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硫在单质气体A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通常情况下C为最常见的无色液体,B、C、D是氧化物;E、F和X都是酸,G是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试填空。

(1)E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Ⅰ.(1)元素;(2)蛋白质;

Ⅱ.(1)A;(2)C;(3)B;

Ⅲ.(1)2:6:1; C2H5OH + 3O22CO2 + 3H2O;(2)90;影响;

Ⅳ.太阳能等;(1).E的化学式为H2SO3;(2)S + O2SO2;(3)S03+H2O=H2SO4

(4)Na2SO4+BaCl2=BaSO4↓+2NaCl;

题目分析:Ⅰ.(1)“毒胶囊”中 混有的重金属铬对人体有害。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故这里的铬是指元素;⑵海产品鱼虾中富含基本营养素蛋白质;Ⅱ.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⑴塑料制品属于有机合成材料;⑵蚕丝、羊毛、棉花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⑶可用于制造人造骨、航天飞机等的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Ⅲ. (1)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是2:6:1。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 3O22CO2 + 3H2O; (2)李明饮用了3大杯上述啤酒后,其体内每100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90mg,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Ⅳ.开发太阳能等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紧缺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依据题中的叙述可以推断出 ;(1)E的化学式为:H2SO3;(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S + O2SO2;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S03+H2O=H2SO4;(4)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O4+BaCl2=BaSO4↓+2NaCl;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诠释方法在解释过程中,除了认知功能之外,尚有另外一项功能:两相符合及调整一致的功能,这是单纯的历史解释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所谓两相符合指的是法规为主体,共同生活所发生的现实情况是客体,使主客两者调和一致之意。解释法律的机关,不限于传达以过去的事实为对象的法律规范之原始意义,应更进一步在穷尽法律的原意之外,从该法律规范作为整体法制一环的关联性中,发挥其效力。解释者把法律条文的原始意义加以重组并不足够,解释者必须使法律的含义与当前的生活现状相适应。  贝提反复强调法律规范的解释与纯认知的理解或判断不同,它不以发现真理为目的,法的解释在于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之工具性的目的,这种功用在调和私法领域的各种利益冲突时,表现最为明显。不同社会利益集团对法律规范的形成皆有其影响存在,这是每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社会本质。法官基于对利益冲突应作出评价的职责,对这一社会本质不能忽视。这又涉及历史解释方法的问题,所谓历史解释并非指从历史的原著者及语言学方法来获致单纯的知识。因为法律解释不是在作纯理论的探讨,相反的,作为社会单位的不同利益主体,都把所理解的法律当作游戏规则并受其拘束,故历史解释无非是以历史方法确认法律含义的基础上,用目的论式表现其规范效力的解释任务,达成符合现实需要之解说及补充性的功能。而所谓立法者的意思或观点,既不是指立法者内心的意思或评价,也不是指涉国会多数的团体意志而言,乃是指作为规范应有的客观评价。  补充性功能是基于动态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客观上的调和一致,与静态的并忠实的受成文法条拘束之解释,全然不同。以补充性的解释俾使获致裁判的法则,有诉诸法官情绪判断的危险,也可称之为取决法官价值哲学式的裁量。其实解释者不太可能专断,因为仍然须受法律解释之基本价值所约束,因为解释者的判断在整体法秩序的关联关系中,处于低位阶的层级。法官或法学家的判断,不能情绪化或恣意为之。还有下列因素是贝氏所未讨论的:法官受诉讼审级的制约或合议形成法庭意见而非一人独断独行,至于学者的见解原本就是不具拘束力之公共论坛中的一种声音而已。  贝提以具体个案为例,他认为有两个步骤:首先,确定现行法律规范所欲保护的利益;其次,在欠缺可供裁判采用的法则时,就应以先前所讲的补充方式获致裁判所依据的法则。法律的原始意义是主体,现时的个案构成要件事实是客体,这时不是硬将主体配合客体,认为这样就可保持主体的原意不变。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的,须是客体趋近于主体,因为客体是反映不断变动中的法律生活之现实,应纳入法律适用的功能范围之内。至于法规客观上能符合并反映因变动不居之社会生活的事实关系,正有赖于诠释学了。  (节选自吴庚《政法理论与法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有删改)

下面关于补充性解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补充性解释功能可以通过历史解释实现 .

B.补充性解释是一个法规适应事实的过程

C.补充性解释容易产生恣意为之的弊病

D.补充性解释可以将变动的法律生活事实纳入法律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