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 * * 温 * *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了第十四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力争双边贸易额到2015年达到5000亿美元,并把2012年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
材料二 2012年1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7.6级地震。2011年12月4日,印尼东北嘉马拉马火山突然喷发,释放出大量的火山灰。
材料三 下图是东南亚区域图。
(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印度尼西亚地震、火山频发的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A、B两地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一,简述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的有利条件。(3分)
(4)A地所在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是我国进口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我国每年约80%的进口石油都要经过该海峡。从缅甸皎漂到我国云南昆明的中缅油气管道中国段工程于2010年9月10日在云南昆明正式开工,简述我国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战略意义。(4分)
(1)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带,(1分)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1分)
(2)A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1分)常年受热带低气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1分)B地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1分)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在西南季风控制时为雨季,在东北季风控制时为旱季。
(3)条件:①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众多;(1分)②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毗邻;(1分)③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和经济上具有互补性。(1分)
(4)实现我国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1分)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1分)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益;(1分)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1分)
题目分析:(1)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应从板块位置和板块运动的角度分析。(2)根据图示A位于赤道附近,故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位于中南半岛,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其成因应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3)区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交流可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概况等方面分析。(4)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战略意义可从石油运输的距离、保障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和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张世界主要的板块分布、板块运动原理;②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气候特征等基本概况;③掌握区域交流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