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A装饰公司(以下称A公司)承接甲开发商所建造楼盘的全部室内装饰工程,2009年7月5日,A装饰公司为此与B建材公司(以下称B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该合同约定:B公司向A公司供应一批卫生间装饰用瓷砖,总价款为人民币130万元;在合同签订之后3日内,由A公司先期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预付人民币30万元货款;B公司在同年8月5日前一次向A公司交货;A公司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10日内一次向B公司付清余款;本买卖合同发生履行纠纷,提交酒店工程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解决纠纷。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该买卖合同的履行,B公司要求A公司提供担保,A公司提出由双方都有业务往来的C贸易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提供担保,C公司与B公司达成口头约定如果A厂不履行付款义务,C公司保证履行。
2009年7月8日,A公司为履行先期预付货款的义务,向B公司开出一张人民币30万元见票后定期付款的银行承兑汇票。B公司收到该汇票后于同月10日向承兑行提示承兑,承兑行对该汇票审查之后,即于当日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签署了承兑日期和签章,同时记载付款期限为同年9月10日。B公司为支付D建筑公司(以下称D公司)的工程款,于7月20日,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了D公司。
2009年8月1日,B公司依照上述合同的规定向A公司一次交付货物,并经A公司验收。同年8月上旬,A公司向B公司提出:B公司交付的瓷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要求退货;B公司声称其货物不存在质量问题,不同意退货;并要求A公司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时向B公司支付货款。随后,A公司以B公司交付的货物不符质量为由,要求承兑行停止支付由其开出的人民币3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D公司在该汇票到期日请求承兑行付款时,该行拒绝付款,A公司亦拒绝向B公司支付剩余货款。B公司认为A公司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于是到A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A公司的违约责任。
经调查证实:B公司交付A公司的货物不存在质量问题,A公司之所以要求退货,主要是因其承接的甲开发商的室内装饰工程发生变化,甲开发商将一部分室内装饰工程转包给了其他公司。
甲开发商在楼盘尚未竣工并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以前,即开始向社会公众进行预售。
张某有一学龄前孙子,因受甲售楼广告的影响,对正在预售的楼盘的儿童乐园、游泳池、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非常感兴趣,看中了一套面积为140平方米的商品房。虽然该商品房的价格明显高于周围楼盘,但张某认为该小区的设施对其孙子成长十分有利,故欣然向银行办理贷款手续,购买了该商品房。
该商品房交房时,张某发现该小区并没有售楼广告所宣传的儿童乐园、游泳池、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随即与甲交涉,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甲认为广告只是要约邀请,难免有夸张和虚幻之处,拒绝承担违约责任。
此后不久,张又发现其购买的商品房的实际面积只有135平方米,当即要求退房,也遭甲拒绝。张即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查,在张某向法院起诉前,甲已取得该商品房的预售许可证。
2010年4月,张某将上述房子出租给李某,并与之签订了为期2年的租赁合同。2010年8月,张某又将该房子出卖给陈某。
[要求] 根据以上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请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A公司是否存在违约行为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张某因其购买的商品房的实际面积只有135平方米而要求退房,能得到法律支持。因为法律规定,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的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的,买方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权。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佑伉
  诗歌,是用有节奏有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而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定的意境,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以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诗经》中就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何草不黄”等句子。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那么,诗又是如何运用色彩塑造意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们知道,运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色彩语言,它往往由表示色彩的词语和表示富有色彩的事物的词语组成,如“红花”“碧波”等。秦观在《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中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黑尾点绿波,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能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从这首词中我们也可看出词人用色很注意搭配,使各种意象彼此烘托,互相映衬,这也是许多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词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如“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丰乐亭游春》)、“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等。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为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互相映衬,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有的诗人用同一色调,但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融淡黄入深黄,蝴蝶和花浑然一体。
  也有诗人所写诗词全篇用色彩勾画背景,使诗的境界更为广阔,色调更加鲜明。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一开始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雪景图。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愁云惨淡的天空,纷纷扬扬的飞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和谐而又美丽,真是独树一帜。
  还有的诗全篇只写景物,不用颜色词,但由于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可在总体上形成某种色调,因而也具有较强的色彩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的形态、色泽易于让人产生联想: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水漫过磐石淙淙地流着……一幅淡雅朦胧的山水画尽在眼前。再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景观构成一种苍茫的画面,画出了广阔无垠的草原意境。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仔细阅读第一段,请回答: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回答诗歌运用色彩语言塑造意象、烘托意境,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的名句,以诗的色彩语言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揣摩北朝民歌《敕勒歌》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色彩语言的运用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友情提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