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公元前1年,汉哀帝一次就赠送匈奴单于“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
材料二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材料四 1872年,侨商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请回答:
(1)读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丝绸不断外销,为中国赢得了什么称号?(2分)
(2)读材料二,比较各种衣被原料,说出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2分)
(3)读材料三,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读材料四,继昌隆缫丝厂等同类企业的出现,说说这些企业出现的背景是什么?(3分)简要概述其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6分)
(1)称号(2分):”丝国”
(2)原因(2分):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3)原因(4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列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凭借低关税、商品的低廉价格,在中国进行纺织品倾销.
(4)背景(3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受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和刺激.(2分)
发展历程(6分):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1分)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发展缓慢;(1分)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特别是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分)抗战爆发后,日伪 * * 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分)
题目分析:
(1)结合”丝绸之路”等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回答.
(3)根据材料信息“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回答。
(4)结合所学知识,继昌隆缫丝厂等企业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即可。
点评: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