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A、B是分子量不相等的两种有机化合物,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也不变。试写出两组符合上述条件的分子式,并回答A、B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

两组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2和C6H6或者HCHO和CH3COOH.

A、B分子中含有相同的H的质量百分含量。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在回答“A、B应满足什么条件”的问题时不能只答“最简式相同”,因为“最简式相同”仅是题目要求找出的规律的特例,还不全面。因为题目只要求生成H2O的质量不变,至于其它元素究竟是C还是O,题目是不问的。如果将C换成O,只要仍然保持H的质量百分含量不变,也应当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根据C原子量为12、O原子量为16,可知,如果用4个C换3个O也应该是可行的。例如C12H8和C6H4符合题意,将后者6个C中的4个C换成3个O得到分子式为C2H4O3也应该符合条件。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赞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任何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连篇累牍,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

问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