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团队精神
(意)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了。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吗?”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我很仔细地听着,有点害怕。“不,不,不是他们!”我说。
“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人说。
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把他们统统杀了,就行了。”我回答说。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他嘘了一声。
“我再看看。”我解释说,同时在墙边蹲了下来。
“如果我们能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另一个说,“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活捉了。他们没有很多人。”
我们一阵一阵地移动,踮着脚,屏着气: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晶亮的眼神。
“他们现在逃不掉了。”我说。
“终于我们可以在现场捉拿他们了。”有人说。
“是时候了。”我说。
“不要脸的混蛋们,这样破店而入!”有人吼道。
“混蛋,混蛋!”我重复,愤怒地。
他们派我到前面去看看。我就又回到了店里。
“他们现在不会发现我们的。”一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包东西从肩上甩过来。
“快,”另外有人说,“让我们从后面出去!这样我们就能在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 我们的嘴上都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他们一定会倍感痛心的。”我说。于是我们潜入商店后面。
“我们再次愚弄了那帮白痴!”他们说。但是接着一个声音响起来:“站住,谁在那儿?”灯也亮了。我们在一个什么东西后面蹲下来,脸色苍白,相互抓着手。另外那些人进入了后面房间,没看见我们,转过身去。我们冲出去,发疯也似的逃了。“我们成功了!”我们大叫。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所有的人都在那条窄巷里奔跑,追赶他们。“这边跑,从那里包抄。”我们叫着,另外那群人现在离得不远了,因此我们喊:“快快,他们跑不了啦。”
我设法追上他们中的一个。他说:“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快,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我就和他一起跑。过了一会,我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了,在一条弄堂里。有人从街角那里跑过来,说:“快,这边,我看见他们了。他们跑不远的。”我跟他跑了一阵。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小题1:小说中“我”的身份有哪些变化?(4分)
闲荡者→( )→告发者→( )→( )→( )→闲荡者
小题2:小说情节简单,叙述也非常清晰,但读后却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情节与现实逻辑完全不符,请分条陈述。(4分)
小题3:小说开头说“一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结尾又说“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符号化”的写作,几乎零度的情感和道德介入,使文本意义呈现多种可能性,每位读者都可能从中读出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小题1: 闲荡者→小偷→告发者(警察)→逃跑者(小偷)→追赶者(警察)→奔跑者(小偷、警察)→闲荡者 注:必须按照顺序;错一处扣1分;满分共4分。
小题2:①“我”竟然能轻易被小偷们接纳,没有任何困难;
②“我”竟然也能同时被警察们认可,没有任何疑问;
③“我”竟然能自由地转换警察和小偷的身份而没受到任何质疑;
④“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从容不迫,几乎没有什么害怕和恐惧。
注:回答出两条即得满分4分;回答不在参考答案范围内,如符合要求也酌情给分。
小题3:内容上:前一句强调“我”孤独而茫然,不知生存的方向、意义和价值所在;后一句写出了“我”分别加入不同团队却依然无法获得归属感,依旧孤独、茫然的状态,强化了主题。
结构上:后一句显然是对前一句的呼应和强化。
注:内容上两点各1分;结构上2分。
小题4:①小说是对人类个体存在本质的描述;孤独而茫然,无法把握存在的方向、意义和价值;
②小说是通过孤独感描述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与断裂;
③小说是对所谓社会组织的嘲弄和反讽,社会无法成为个体的归宿,更无法提供归属感;
④人最大的孤独来自身份的虚无;⑤小说描述的是人找不到自我的无力感等等。
注:只答出主题概括给3分,有对主题的解释和分析再给3分,需言之成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身份转换(形象)的把握,难度不大。最初他是闲荡者;遇到小偷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他们的队伍成为了小偷;接着又被小偷派去把风,于是他又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警察的队伍;而后他又被警察派去探视小偷的情况,他又回到了小偷的队伍;在被警察追赶的过程中,他被拉下,又混进了追赶他的队伍,也就是警察的队伍;于是他也开始追,一会被警察当成自己人,一会又被小偷当成自己人,他既是警察又是小偷;最后,跑着跑着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又成了闲荡者。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情节进行概括。概述情节一般采用主谓句。小说一直在写主人公身份的变换,概括地讲就是他由一个闲荡者变为一群人中的一个,又由一群人中的一个变回一个闲荡者,小说标题为“团队精神”,但他似乎一直游离在团队之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身份,主人公身份却可以随便转换,这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首先,小偷对自己的成员应该是很警醒的,但却没有怀疑他;其次,警察也应有高度的警惕性,但对他也没有产生任何疑问;最后,他自己也对自己进入到任何一支队伍显得从容不迫。
小题3: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开头结尾的作用,即小说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考虑。这道题,开头结尾类似,因此从结构上看,必然是相互呼应。在内容上,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情节来分析。前一句,写他的无所事事,没有地方去,没有事情做。后一句再分别加入了警察和小偷的队伍之后,他又成为了一个闲荡者,但仍然空虚寂寞无聊,强化了主题。
小题4: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把握主题应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闲荡者来看,他是无所事事的,找不到生存的方向和意义;他不停地转换身份,却找不到自我的位置。从小偷和警察这两个团队来看,他们并没有给“我”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以致“我”最后又成了一个闲荡者,也反映了社会和个体是疏离和断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