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美好的声誉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谎:“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让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 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英亩3 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 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

  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下列人物与苏珊娜的关系:

(1)格洛丽亚 (2)本吉 (3)比尔·盖瑟 (4)格罗费·盖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这片土地的“美丽”“温柔”,除了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外,还有什么写作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后半部分内容,格罗费·盖瑟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请用六个词语进行概括(部分词语可从文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爷爷“美好的声誉”具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一段说:“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请联系全文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1)“我”为什么“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引用一首小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主体部分将买地的经过写得很有波澜,这样写有哪两方面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四个人物分别是苏珊娜的:母亲、弟弟、父亲、曾祖父。

2.对爷爷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美好的声誉表示感激。

3.勤劳、敬业、宽容、慈祥、诚实、正直(前两个词语意思对即可)

4.一是为“我”赢得一块美丽的土地(物质财富),二是为“我”教育孩子提供了极好的榜样(精神财富)。

5.(1)想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教给他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2)自己买这片土地的经历。

  (3)让儿子理解“美好的声誉”的重要性,并将其发扬光大。

6.提示和突出文章的主旨

7.一是突出爷爷“美好的声誉”的具大价值,二是使文章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肚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 “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 “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 “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 “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吼隧。“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  “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图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
         “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采,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图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  “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1.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说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于尔根什么样的心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罗圈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于尔根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为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