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无畏的腿
  ①那个歹徒的脾气很,他抢了十几个包后并不离去,而是狂傲地冲乘客们说,你们都是一群胆小鬼!被抢的乘客惭愧地低下头。事实上,当他们看到歹徒满脸横肉、眼露凶光时,他们都怯懦了,有人甚至主动把包送了上去。歹徒晃着雪亮的匕首,冲乘客们喊:都下车!下去!
  ②乘客们一个一个往车下走,最后,连司机也被赶了下去。
  ③歹徒站在大家面前,不住地吼着:“真是胆小鬼,一群胆小鬼!都给我蹲下!”
  ④乘客们开始一个一个地往下蹲。歹徒目光一转,发现一个人一直笔直地站着。那是个身形瘦小的中年男人。歹徒奔到他面前,吼道:“气死我了!”
  ⑤歹徒将匕首在那人眼前划了几下,而那人眼皮连眨也没眨。歹徒挥着钵大的拳头,朝那人头顸砸去。但是,那人神色如常。
  ⑥拳头悬在了半空。歹徒说:“你装什么装?你是不是知道斗不过我,索性不和我斗?”
  ⑦那人淡淡一笑,说:“你真以为我没有胆量吗?”口气中充满了嘲弄。
  ⑧歹徒暴跳如雷,脸上青筋突突直蹦,吼道:“我身材比你魁梧,我不会和你比摔跤的。你说,你有什么可比的方式?只要你能证明比我有胆量,我不但饶了你,还丢下这些皮包,从此再不抢劫!”‘
  ⑨歹徒的声音像打雷一样,轰轰直响。
  ⑩这时,远处开来一列火车。那人目光一亮,突然跨上几步,把一条左腿横在轨道上,朝歹徒说:“来吧,和我一样做。”
  列车轰鸣着逐渐逼近,歹徒脸色苍白,瞳孔张大,缩小,张大,又缩小。终于,脑袋垂了下来。他以前自以为胆量过人,甚至多次在光天化日下作案,原来遇到的都是一些懦弱者,现在他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他胆量大的人。
  “你赢了。”歹徒软软地说。
  那人淡淡一笑,收回左腿。
  等列车呼呼地开过去,歹徒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将抢来的皮包都归还了乘客,临走,还丢下了那把匕首。
  我会重新做人的!走出很远了,歹徒突然举着双臂,大声叫着。
  长途汽车继续启动了。
  车上,乘客们不住地向那人道谢,纷纷赞扬他的胆量。
  到了车站,那人站在车门前,对乘客们说,我让你们看一样东西。说着,他挽起了自己的左裤筒。乘客们大惊,原来,那是一条假肢。
  乘客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脸色开始明朗,有人甚至拍拍他的肩,说:“你小子,怪不得胆子这么大。”
  那人淡淡一笑,下车而去。
  事实上,他自己知道,几年前,在刚才的出事地点,也出现了刚才的一幕,他也是选择了那种方式,将一个狂傲不可一世的歹徒震慑住了。
  只是那次,他的左腿是真腿。
1.请分别写出文中划线词语“怪”和“怪不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看到仍“笔直地站着”的那个“身形瘦小的中年男人”,歹徒吼着“气死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来看,你觉得歹徒是个怎样的人?乘客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三次出现“那人淡淡一笑”这句话,每次的“笑”都是怎样的笑?在文中出现三次,有什么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赞成“那人”把左腿是假肢的真相告诉那些乘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怪:抢劫目的达到,却并不急于逃离,还想从精神上蔑视乘客,获得快意。怪不得:明白了“那人”有超人胆量的原因,不再感到那么惊奇敬佩。(意对即可)

2.因为歹徒觉得任何人在他凶暴的威胁下都会畏惧、胆寒、服服帖帖,可面前的人竟无视这一切,所以他气急败坏地吼叫。(意对即可)

3.歹徒:狂暴、凶蛮,色厉内荏。但讲点江湖道义,内心还残存良知,能兑现诺言,翻然悔罪,愿重新做人。乘客们:怯懦、卑弱,不敢抗争。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意对即可)

4.第一次:嘲弄的笑。第二次:胜利的笑。第三次:怜悯的笑。

  强调和衬托的作用。

  这气定神闲的笑,既突出了“那人”面对凶狂歹徒的镇定,又衬托出并含蓄地讽刺了乘客们的怯懦卑弱。(意对即可)

5.(示例)赞成。讲出真相让刚才惊心动魄的场面有了一个闹剧似的结局,既可以表现“他”不愿居功的超脱淡然,又深刻揭示出乘客们的麻木卑弱。

 不赞成。不讲真相不大符合他的性格逻辑,但是维系着乘客们对他“超人胆魄”的赞佩,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照反思,使他们在以后面对邪恶时可能不再浑浑噩噩、软弱怯懦下去。

(答案不唯一)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 * * ,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①,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②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初机之士:指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②欺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骗。③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娄公所舍:留宿

B.非深山之中特:只是

C.药不二贾:通“假”

D.信道未笃:诚挚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朝市为大隐耳生物之息相吹也

B.子何疑积土成山,风雨兴

C.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大阉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知重为乡党笑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

B.文中称隐于朝市者为大隐,是因为身处于名利场中,而能心控自如,神志专一,不为外物的诱惑而致迷乱。

C.文章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鬻 书 以 为 食 取 足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廉 以 诗 酒 游 诸 公 间 取 和 而 已 不 害 其 为 高。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4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