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微博打拐”行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求] 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条理清楚;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微博打拐”的积极意义是通过网友的转发参与,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推动各地公安、民政部门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
“微博打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拐卖儿童乞讨是少数,为这一小批人要全国网友行动,未免小题大做,而且会侵害弱势人群的权利;二是“微博打拐”损害底层贫困者改善生活、维持生计的权利;三是儿童乞讨折射的是儿童福利和社保问题,网民自发式的“微博打拐”行动很难有所作为。
解析:
[解题指导]
本题为传统的概括归纳类题目。首先审题,题目并没有给出目标材料,但是通过“微博打拐”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提到“微博打拐”的分别有给定资料4、5和6,重点集中在给定资料5中不同的观点上。其次,划出材料中有关意义和问题的相关信息,整理合并即可。
[资料分析]
申论主题——流浪儿童救助
[政策背景]
国务院2011年8月19日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 * * 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 * * 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站在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未成年 * * 益保护优先、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的原则,明确职责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命题意图]
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本卷以流浪儿童救助为主题,以“微博打拐”事件为切入点,符合申论选题价值性的标准。
[资料概括]
本卷共10则材料,5500字,篇幅在省考申论中属于中下水平。材料性质多样,包括记者采访、新闻报道等事实性材料,也包括资料文献等理论性材料,但整体来看,事实性材料居多,因此材料的阅读难度不大。材料紧紧围绕流浪儿童救助的话题,介绍了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指出了“微博打拐”行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拐卖儿童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和对策。
[资料1]介绍了流浪儿童的现状,包括目前我国流浪儿童的人数,流浪儿童在法律上以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界定。
[资料2]介绍了民政部负责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面对记者的谈话,指出了国家在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上的相关措施。
[资料3]该则材料选取了两则新闻报道:其一为河南省周口市8名儿童由于贫穷而被父母出租给杂耍老板,从而走上乞讨之路的经历;其二为湖北人彭高峰丢失3岁半儿子3年之后,在全国网民的努力之下,最终成功找回的感人故事。
[资料4]介绍了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以及该行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舆论推动下,各地有关部门相继出动,开展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清理救助工作。这些都是作答第一道题目的关键材料所在,考生应重点阅读。
[资料5]介绍了网民对于“微博打拐”行动的不同观点。是作答第一道题目的关键材料所在,考生重点阅读。
[资料6]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界专业人士提出发现乞讨儿童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及公安部门在打拐方面所作的努力;二是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的原因;三是解决未成年人行乞问题的标本兼治之法。
[资料7]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新疆“接回所有新疆籍流浪儿童”行动;二是分析了新疆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了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方法。
[资料8]介绍了北京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方面所作的努力,通过成立救助保护中心来进行。并指出了救助中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救助工作尚在摸索期。
[资料9]指出了救助保护中心在救助未成年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的方式以及救助工作的理念和思想都亟须改变。
[资料10]节选了《求是》杂志上刊登的周永康同志的署名文章,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中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