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8岁。7天前开始发热,腹泻,经用“黄连素”等药,5天后治愈。12小时前赴宴回家即发现双下肢无力,2小时前全身无力,不能起床。体检:烦躁不安,气促,说话困难,口唇发绀,四肢肌力Ⅰ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痛觉存在,排尿费力,不易解出,呼吸困难。

提示:停用激素4天,高血压等前述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并无改善,也无加重,复查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均在正常范围。提问:此时首先应采取哪些治疗和监护措施?()

A.口服心得安

B.口服心得宁

C.口服心痛定

D.口服慢心律

E.口服异搏定

F.静推西地兰

G.静点利多卡因

H.心电监护

I.脑电监护

答案

参考答案:A, H

解析:1.这是本试题的第一问,在答题前和答题时,最好能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紧跟试题的思路。一份考题,设计的问题之间及排列先后都有一定的逻辑性,跟住试题的思路,比较容易领会问题的要领。二是要看清题目,尤其是要针对其中的关键词。二是要明确答题的形式、有的只要求单选,有的是多选题。有的属于肯定式选择,有的属于否定式选择,故应避免背离题意。错答、多答或漏答。从病历摘要可知,本病例属危重急症,显然需要急救,但首先得尽快明确诊断。所以此问实际上只要求提出初步诊断。提问的关键词是“应考虑”、“哪些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首先要根据病人的阳性体征作出定位诊断,即确定疾病的病变部位,然后根据病史特点分析、判断病变的性质,即定性诊断。结合本例的特点,定位诊断有两种可能,即支配四肢和呼吸肌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其相应部位的肌肉病变。定位诊断应考虑感染性或感染后迟发性免疫性疾病,以及低钾性肌病。对照备选答案的有关疾病,不难看出。以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性最大,低钾综合征不能除外。至于多发性肌炎与重症肌无力均为慢性疾病,与本例病史不符;急性脊髓炎为脊髓横断性损害,应有明确的感觉障碍平面,与本例体征相矛盾;脊髓灰质炎为灰质炎病毒感染致病,多见于儿童,且全身感染症状重,一般表现有双峰热,不对称性瘫痪。故第F、7项均可除外。多发性神经病常因药物中毒、风湿等感染性疾患继发,应有感觉障碍,故可能性很小;但少数病例感觉障碍可不明显,故作为无效答案亦可。因为考虑到周期性瘫痪一般多有类似发作史,但也有终身发作一次者,故作为无效答案比较合理。2.很显然,该问题的提出,目的是通过必要的有关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在完成这类测试检查能力的问题时考生应十分熟悉每一项检查的临床意义,同时应考虑到病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背景、条件。此时,病人为危重急症,又是在急诊情况下,所以选择的检查项且应是既简单易行,又应考虑到轻重缓急。结合上一问题,本病人诊断上首先应考虑格林—巴利综合征,但因为是在餐后起病,故需排除低钾性麻痹。后者的主要客观诊断指标是血钾低和低钾性心电图改变,此两项检查既简单,病人又可接受。而肌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针对性不强,且较繁琐,显然不适合。脑脊液检查的蛋白一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但病人病情重,况且发病才第一天,一般脑脊液的这种改变尚不明显,故可适当推迟一步。血气分析有条件做也不算错,故均作为无效答案。正确答案应是第l、3项。3.考生在回答这类有关治疗处置的问题时,往往容易答错。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家医院的医疗设备、救治条件的差别,在治疗处置措施方面可能有各自的习惯,加上每个医师观察和处理问题思维方法和能力不一,同时在抢救治疗的每一个小环节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成文的统一规定。为避免错误,考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应遵照提问的要求,并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抓住主要矛盾,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本例是危重急症,其主要矛盾,即威胁到病人生命安全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引起的缺氧,抢救应分秒必争,尽快改善呼吸,纠正缺氧。且病人在急诊室,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所以“首先”采取的措施应该是既快捷又简便的吸氧和辅助人工呼吸。至于气管切开,优点是在呼吸困难、呼吸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呼吸道死腔,改善通气,也便于吸痰和使用人工呼吸机,尤其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是使病人渡过难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措施。但缺点是,要求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护理,否则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故在急诊室的条件下,可不考虑为首选,但如条件具备也决非不可取,因此,选择与否均不算错,本试题将其列为无效答案。给不给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达到改善缺氧的目的。但本病人是呼吸肌无力,不是呼吸中枢受抑制所造成的缺氧,故这类兴奋剂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最多只能作为无效答案。在病情这样重、病人意识又清楚的情况下,作气管插管,刺激过大,将增加病人的消耗,容易引起呼吸骤停,很危险,除非有充分的应急措施,否则不可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和抗生素,无论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是否必要,均不属于在急诊情况下“首先”应采取的措施,因为均无助于达到争取尽快改善呼吸之目的。新斯的明是一种胆碱脂酶抑制剂,其作用相当于拟胆碱药,用于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首选”,但重症肌无力如前面所述,已被排除。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大,如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不利于通气,故不可取。4.此前,本病人诊断尚未明确。而一项诊断的确立,有时尚需必要的辅助检查,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此时,考生要善于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根据提供的资料,血钾为4.2mmol/L。血钠137mmol/L,均在正常范围。故有充分依据排除周期性麻痹、低钾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至于急性脊髓炎、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提示中未提出有关新的有助于诊断的资料,在前面均已排除。病人有四肢瘫痪,并无肺部感染和气道受阻等原因,呼吸困难显然与呼吸肌麻痹有关。此外,虽经吸氧、辅助人工呼吸,但病情仍继续加重,不得不行气管切开,安人工呼吸机,且瘫痪加重,均表明疾病仍在进展,此点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的表现。至于脑脊液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并无明显蛋白细胞分离,在本病早期,尤其在起病1周内是完全可以解释的,故不能排除,即正确的诊断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并呼吸肌麻痹。5.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回答这类问题的伸缩性很大。就本问而言,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因感染后引起的迟发性免疫性疾病,由于感染,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又因其病变部位在神经根,尤其是前根,故主要症状是四肢下单位性瘫痪,重症常合并呼吸肌麻痹,也可能合并球麻痹,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故容易并发肺炎,危及生命。因瘫痪重、肢体活动障碍,如护理不周,显然容易发生褥疮。重症患者也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循环衰竭及电解质紊乱等。所以上述答案选了均不算错。但真正与疾病关系较密切,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还是肺炎。至于膀胱炎,因本病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较少见,或者为一过性,症状也较轻,故较少发生。其它如心包炎、肾盂肾炎亦少见。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肺炎,错误的答案是A、B、F项。6.诊断一个疾病,是根据该疾病不同于其它疾病的特征性表现作出的。而这种特征性表现通常又是由一组相关的必备条件组成的,包括病因和特定病变部位所表现出的相关症状,以及与病理改变相关的辅助检查的结果等。如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其主要诊断依据应该是:有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病变对侧偏身瘫痪、感觉障碍,腰穿呈血性脑脊液或CT扫描丘脑区有高密度阴影等。两桥脑出血的诊断依据不应象丘脑出血的偏身瘫痪,而是交叉性瘫痪。可见,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取决于病因、病变性质和病变特定的部位所表现的特征性症状。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染后引起的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病前1~4周常有感染史,如上感、腹泻等;病变部位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在前根,而后根受累较轻,颅神经也易受侵犯,所以主要症状是四肢对称性软瘫,感觉障碍轻,或只表现为手套袜套式感觉障碍,也可有颅神经对称性功能障碍等;由于病理改变为节段性神经脱髓鞘,而并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故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而蛋白增高,即所谓蛋白一细胞分离。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B、C、D、F项。至于E项呼吸肌麻痹,是一种非特征性症状,缺乏特异性,H项血钾正常,同样为非特征性实验室指标,G项脑脊液细胞一蛋白分离是指细胞数增高.蛋白含量正常,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理相矛盾,故均属错误答案。7.要提高危重急症的抢救成功率,不但对病情的判断要准确,处理要果断及时,而且对每一项处置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要作出充分的估计,并作好充分的应急处理准备和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这就是设计该试题之目的。问题的前提是指“重症格林—巴利”和“气管切开”、“辅助人工呼吸”的情况下,所谓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就是瘫痪重并伴严重呼吸肌麻痹、缺氧的病例。因为气管切开术中随时有呼吸骤停和心跳骤停之可能。气管切开后,也极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由于内套管或气囊的压迫,气管内出血、坏死也时有发生。因气体经皮肤切口进入皮下或进入纵隔可形成皮下或纵隔气肿。呼吸机通气量增加,大量水份丢失可使分泌物粘稠而易堵塞气管套管。潮气量过小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过大又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所以,全部备选答案均属正确答案。故提醒考生,在做题时,不能遵循一般选择题的“套路”,认为每题一定会有正确与错误选择,以致漏选失分。答题的着眼点应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客观判断,免受“套路”的影响。8.根据提示,患者已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虽经抢救,病情仍在继续发展,出现面瘫和球麻痹,而且表明合并肺部感染。显然,肺部感染与气管切开和人工辅助呼吸机的使用有关。做这类选答题,要求考生掌握生理解剖知识,仔细分析所列出的备选答案。根据本题所列出的备选答案,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的直接原因,如A、H项。气管切开后,吸入气体失去了正常状态下经过鼻腔的防御屏障和湿润作用,防御功能自然下降,加上机械呼吸,水份丢失,呼吸道干结,支气管纤毛活动消失,分泌物等有害物质排出障碍。二是病情和用药的间接因素,如B、C、E项。三是人为因素,如F、I项。至于D项反复吸痰的刺激,与G项滴入湿化液被吸入肺部,不但不会引起感染,相反是防御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因其既可以刺激咳嗽排痰,又有利于湿化痰液,保护呼吸道粘膜,通过纤毛的活动,使存积的肺部的致病菌或有害物质推向大气道,被咳出或导管吸出。所以,正确答案应是除了D、G项的其它备选答案。9.从提示的惊险场面说明,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即使一个很细小环节的失误,足以导致整个抢救的失败。导致这一险情的原因是痰液湿化的不足。充分湿化是预防肺部感染、避免套管堵塞和巩固机械呼吸疗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每天滴入气管内多少湿化液,临床医生应对护理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就要求考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在10℃室温环境中,呼吸道每日共蒸发水量达500ml之多,主要是从口、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粘膜水分蒸发中所获取。气管切开后,吸入气体直接进入气管,失去了正常被湿化的功能,加上呼吸机通气量的增加,故每日失去的水分不少于500ml。所以每日需滴入湿化液的量,除呼吸机湿化瓶的那部分外,应为250~500ml。正确答案是第9项。第8项只能作为无效答案。10.这是一道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测试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危重病人病情的突然变化随时都会发生。根据提示,患者出现烦躁,接着呼之不应,有缺氧表现,来的很突然。但呼吸道是通畅的,心脏功能也没有异常迹象,很显然与气道堵塞后再通,以及调高潮气量关系密切。况且在气道堵塞时,发现是及时的,除有口唇发绀外,病人并无意识障碍,不至于有缺氧引起脑水肿的可能,且血压正常,表明没有颅内压增高,也不支持脑水肿。既然呼吸道通畅,心脏功能正常,用原发病恶化也不能解释。末梢循环障碍也不能解释脑的症状。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不至如此迅速,呼吸性酸中毒也不可能,因再通气后缺氧症状已一度缓解。唯一可解释的是呼吸性碱中毒。气道受阻后突然再通气,加上潮气量又被加大,CO迅速排出,血中HCO浓度急剧下降,而肾脏排泄HCO一又较缓慢,使血中HCO浓度相对增高,pH↑,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浓度降低,pH值↑时,红细胞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度↓,虽然测试氧饱和度正常,但组织因得不到足够的O而有缺氧表现。正确答案应是第2、4项。11.初看,提示涉及的内容似乎是心血管疾病而非专科的问题,备选答案又有9项之多,可能不知如何下手。考生遇到自己不十分熟悉、比较困难的考题时,不要急躁,更不应不加思索仅凭一点肤浅的印象就草率作答,这样容易出错。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应该是,除了心情要平静、不急不躁外,应尽可能地根据所学过和所掌握的知识,对提示的内容和备选答案应有的特征性表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样,选择的答案就心中有数,即使达不到完全准确无误,最少可减少失误。如本试题,根据提示,患者血压升高、大汗、四肢厥冷,心率快,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但双肺呼吸音清晰,对照一下备选答案,初步印象应该是偏向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副交感神经功能减低。然后,再对备选答案逐条进行分析。第1项激素的应用,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糖皮质激素,它可以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的敏感性,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也可以促进汗腺的分泌引起多汗,所以不能除外。但临床常用量引起血压升高的,比较多见的是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至于第2项心肌炎,可以出现心律失常,但高血压不能解释。第3项低血钾,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似可发生,但心电图常有低钾性U波或ST—T的改变,且不至发生高血压。第4项代谢性酸中毒,在继发于肾病患者,可有高血压,但本例尚无继发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史和有关提示的资料,可能性小。第5项代谢性碱中毒,可因低钾、低氯等原因继发,常见症状为精神症状,如躁动不安,偶尔有肢体麻木或抽搐,而高血压等则少见。第6至9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是一对既桔抗又相互协调的植物性神经,一方功能占优势时另一方功能则表现相对低下,故第6和9项,或第G、8项可分别作为一种情况看待。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是释放乙酸胆碱(胆碱能神经)外,大部分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能神经),当其功能处于优势或亢进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汗腺也因乙酸胆碱的释放分泌增多。相反,如副交感神经功能占优势或机能亢进时,则乙酸胆碱释放增多,心率减慢,血压↓。因此,正确答案应是第6、9两项。第1项作为无效答案,可选可不选。12.这是一道用药处置测试题。正确、合理用药无疑是衡量考生临床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使患者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因此,要求考生应比较熟悉常用药物的适应证及其主要不良反应。同时用药前还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抓住主要矛盾,方可在选择药物时,选用针对性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如本例,根据提示,患者停用激素4天,但高血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窦性心动过速伴偶发性室性早搏等仍无缓解,表明与激素的应用无关;且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均正常,提示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也无关;肺部听诊无干湿啰音,胸片无特殊发现,也无心衰根据。故以上病情只能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来解释,况且在患者病初即已有排尿费力不易排出,说明副交感神经(膀胱)功能也受累及。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其特征之一。由此,在“首先”选用药物时,自然应选择抑制或阻断交感神经的药物。从备选答案中,心得安与心得宁均系β—阻断剂,故均在首选之列。但心得宁副作用较大,临床已少用。至于心痛定、异搏定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对高血压治疗,前者为常用药,对室性早搏,后者有一定疗效,但都有引起心动过速的作用,对本例显然不合适。慢心律,属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也不宜作为首选。西地兰,主要用于急性左心衰伴心动过速,本例并无左心衰,且心率只有120次/分。利多卡因,仅常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早搏,毒性也较大。故首先应选择的治疗药物应是心得安。值得注意的是,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虽然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可使部分病人渡过难关,但仍有部分患者难免死亡,死亡原因不是肺部感染而是心脏并发症,如致死性心律失常等,猝死病例并不少见,主要机制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损害有关。因此,采取心电监护尤为必要。至于脑电监护,则价值不大。13.这是一道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测试题。神经系统解剖是神经内科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本专科医师最感困难的部分。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网络,要熟记主要靠多花时间,但也可采取巧记的方法。本题正确的答案是第4、5两项。副交感的颅神经核比较好记,即支配瞳孔收缩的第三对中的缩瞳核,支配泪腺、颌下腺的第7对上涎核,支配腮腺的第九对下涎核及支配内脏的第十对迷走神经背核。脊髓的植物神经低级中枢起、终点容易弄混淆,但细看,交感的起、终点是胸1一腰3,副交感是骶2-4,就可发现其中有1、2、3、4这样一个连续的序数排列。其中交感是1、3,副交感是2、4,前者是奇数,后者恰巧是偶数,所以只要记住“1、3”和“2、4”这样两组数目字,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当然,考生自己还可以采用其它更好的巧记方法。

阅读理解与欣赏

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

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3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3:“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句中的加线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请说说理由。(4分)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