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02年1月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表 单位:亿美元
商品构成(按SITC分) 出 口 进 口
金额 增减% 金额 增减%
一、初级产品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1类 饮料及烟类
2类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二、工业制品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8类 杂项制品
9类 未分类的商品
217.03
17.87
10.89
0.33
3.00
3.55
0.09
199.16
11.00
35.99
79.05
72.77
0.36
29.2
7.4
30.8
-34.2
7.7
-28.1
10.5
31.6
35.7
33.2
32.9
28.5
253.0
189.70
31.50
4.17
0.93
15.43
10.37
0.61
158.20
25.98
32.46
86.38
11.94
1.44
21.9
5.7
48.1
65.4
16.7
-18.3
17.8
25.7
28.1
25.6
23.7
34.5
43.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Ⅰ.饮料及烟类虽然进口的增幅最大,但所占进口金额的比例最小
Ⅱ.除未分类商品之外,出口商品增幅最高的前三类都是工业制品
Ⅲ.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是工业制品的金额远远超过初级产品

A.Ⅰ
B.Ⅰ、Ⅱ
C.Ⅱ、Ⅲ
D.Ⅰ、Ⅱ、Ⅲ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从图表资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只有2和3说法正确。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名牌陷检测恐慌引几问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汪令来、许悦报道: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合格产品,却在另一个地

方被检出“不合格”?最近,针对凉果、奶粉、月饼、饮料、方便面等的各种市场检测,正让企业不知所措。一些知名企业自称“坐在火山中上”,不知负面点名何时会降临。

淮南之橘、淮北为枳?

上周,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知名饮料,被天津市工商局抽检为不合格。但这些企业都表示异议,强烈要求复检。

9月中,广州莲香楼月饼某批次菠萝馅料,被北京卫生局检出“含有违禁成份苯甲酸”。而两天后,同样属权威的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质监部门均表示,经过抽检,莲香楼馅料中没有发现苯甲酸。

9月上旬,著名品牌雅士利先是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某批次中老年奶粉中的铁和维生素B1的实测含量与商品标签不符;但同样是国家工商总局,紧接着又出面解释称,实测值虽与标签不符,但仍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并非质量问题。

而此前数月,广东凉果在北京频遭封杀,添加剂的争议愈烈。虽然这些产品都由权威部门检测,但每每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和解释。而就在这“冰火两重天”之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已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广州某大型食品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

检测结果发布应否完善?

“我们成天像坐在火山口上!”广东某大型饮料企业市场部的程小姐,在其博客中如是说。她透露,一旦有同行的大品牌被点名,大家就会草木皆兵。她直言,时下一些知名企业,在所谓“问题产品”处理上,遭遇了“不公正待遇”。

首先检测程序是否公正。按规定,政府部门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必须知会生产企业,待15天的异议期过后,不合格的商品才能予以曝光。但事实上,包括莲香楼、农夫山泉等企业均表示,到曝光时也没收到天津或北京方面的“任何通知”。

其次执行标准是否统一。在此地为合格产品,怎么到彼地却成了“问题产品”?各地区的标准执行尺度是否一致?某些异地抽检的“不合格”是否存在质量以外的原因?……这对知名企业的杀伤力尤其大,因为名牌产品的销售范围广,“出问题的几率大得多”。

最后是媒体报道是否公正。比如有的产品本身是被假冒的,媒体不经证实就匆忙报道;有的产品被点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质量,有的是包装,有的甚至只是标示不合格,但在报道中统统被贯以“问题”二字。更要命的是,在同时公布的一大批产品中,越是名牌产品越是容易被挑出来重点报道。最后的结果是,那些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大、更多,但却因名字不为人知,反而躲过了公众惩罚。

“问题产品”亟须科学对待

现在,浙江、北京等地,是国内“问题产品”曝光集中区域。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认为,北京每周公布那么多不合格产品一点也不奇怪,广东质监部门上半年抽查了全省4万多批次产品,不合格达6128批次,如果都公布,势必引起市民恐慌。但事实上,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得曝光不可,比如标签不合格等等。立足于目前的生产现状,广东质监部门目前是有选择性地公布质量特别差、容易造成危害的产品,是以整改为主,而非一味打击。

小题1: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最近,媒体对一些产品的市场检测报道给一些暂未被点名的名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正如“淮南之橘,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名牌产品在异地被检出“不合格”是很正常的。

C.对企业不实的负面报道容易对企业的品牌和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名牌企业尤其如此。

D.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报道应将重点放在不知名产品上,因为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多。E.对不合格产品产并非都需要予以报道,就算对曝光产品采取以整改为主的措施也未尝不可。

小题2:名牌陷检测恐慌的现象,引发了记者 的“几问”,从这“几问”中可以看出记者对这一问题持怎样的态度?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正是新闻的主要特征。这则新闻发表以后,有读者认为记者编辑明显在这这些企业喊冤,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但也有读者认为,这篇新闻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事件,而且通过“几问”表明了立场,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