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8分)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

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1897年3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意第五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六、七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上,借毛俊辉的话来盛赞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2分)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又引出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出。(2分)

小题2:作者对于是之的告别演成一笔带过,是略写,详写他演出后的自责和他在文章中故意隐瞒的一个细节。(2分)这样安排不仅表现了于是之在艺术追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格。(2分)

小题3:予是之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他的文章耐读,《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书法受人称道;他对话剧表演艺术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4分。每个方面1分)

小题4:①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于是之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艺术形象深为人们所喜爱。②具有高尚的人品德行。于是之善良、谦虚,对观众认真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③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子是之勤奋刻苦,在书法、写作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每个方面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作答。在内容上,要理解毛俊辉的话是从侧面衬托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同时起到真实可信的效果。在结构上,承接了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引出了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出,要答出过渡段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要先对⑥⑦两段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然后根据作者运用笔墨字数来判断详略,详略的安排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安排的,通过对⑥⑦两段内容的概括,可以从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于是之的人物形象特征,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小题3:

题目分析:此类题首先要找到文章中关于这句话的所在段落,然后从该段落开始从文中筛选出与于是之在文化方面不断探求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如第⑨段“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第十,十一段,“《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书法受人称道”第十二段,可以从于是之在话剧艺术方面的理解角度概括。

小题4: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概括于是之的一生,可以结合着于是之的具体内容,从于是之的的艺术成就,高尚的品德,文化内涵等方面答题, 可以适当运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 ,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关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 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小题1:对“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炙人口”。

B.“徽章”说恰如其分地描画出二十四桥拱形的特征。

C.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小题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石道人姜夔的诗句比宋代另外几位诗人的诗句更能证明“二十四桥”原本是一座桥。

B.对二十四桥身世的记载理解众说纷纭,从侧面表明杜牧诗作的巨大影响力。

C.二十四桥之谜悬疑未决,各种论争尘埃未定,说明我们的考证学尚欠科学性和权威性。

D.千古而来,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想象,正是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