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硫酸工业中废渣的成分为SiO2、Fe2O3、Al2O3、MgO。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将硫酸渣中金属元素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分离开来。

已知常温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如下:

(1)工业上用固体A作原料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11.9mol/L的浓盐酸配制250mL3.0 mol/L的稀盐酸,所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和量筒外,还需要                             

(3)上述流程中的试剂Y最好选用下列中的      (选填字母编号)。

A.水

B.氧化镁

C.氨水

D.氢氧化钠(4)写出反应F→H的离子方程式                        

(5)溶液H显碱性,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6)实验室可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上述流程中所需的CO2,仪器如下,装置A产生CO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                 ,装置C中应 盛放的试剂为                      

答案

(1)2C+SiO2Si+2CO↑ 

(2)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每个1分,容量瓶无规格不得分)   (3)D  

(4)AlO2+2H2O+CO2=Al(OH)3↓+HCO3(或[Al(OH)4]+CO2=Al(OH)3↓+HCO3    (5)HCO3CO32+H+,HCO3+H2OH2CO3+OH,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6)→d→e→c→b     饱和NaHCO3溶液

题目分析:(1)以粗硅的制取为背景,考查学生捕捉、获取情境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焦炭还原二氧化硅来制取粗硅。要求学生掌握硅的相关性质,正确书写焦炭与二氧化硅反应的方程式。

(2)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所需仪器的选择,除题中所给仪器外,还需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

(3)考查阳离子Mg2+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所需试剂的选择,根据题给信息和流程可知应该先用氢氧化钠液将Mg2+转化成氢氧化镁沉淀析出同时将Al3+转化成AlO2(或[Al(OH)4])为后续流程做铺垫。

(4)考查AlO2(或[Al(OH)4])与CO2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学生应清楚过量CO2反应的产物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5)考查NaH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分析,学生应清楚仅存在水解平衡,也存在电离平衡,NaHCO3溶液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的电离程度。

(6)考查CO2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除杂、收集方法。学生需根据实验室制备CO2的原理将所给仪器进行合理地组装。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本来反应得到的CO2气体中会混有HCl气体气质,应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来除去;C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2的制备以及水解原理的应用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评价能力以及操作动手能力。该题需要明确的这种类型的试题主要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过度理由效应》,完成小题。(17分)

过度理由效应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②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不给奖。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都再进行自由游戏的阶段,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③对于过度理由效应,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如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而那些不定时出现的奖励并不会强迫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所以很难被视为一种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内部的动机。此外,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褒扬,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并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们的内在动机。

④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则”——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认识到物质奖励并非是万能的,而精神鼓励在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塑造上却略胜一筹。不仅是对于儿童,心理学家伍德·黛西在1999年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综述显示,物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消解同样也发生在成人身上,特别是在不管任务做的是好是坏都有奖励的情况下。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则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不过有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表现优异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务的物质奖励也会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小题1:下面各句说法符合“过度理由效应”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B.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C.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或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D.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基本不会影响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小题2:第②段最后说“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3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为“内部动机”这一概念作诠释。(3分)

小题4:在美国,很多学校采取读一本书发一个奖品的办法鼓励孩子们读书,请结合本文内容,对这一做法作简单评价。(4分)

小题5:读了本文,你觉得“过度理由效应”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