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2007年1月15日,央视“真情”栏目主播芮成钢在其博客上发表《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一周之内阅读人次达50万之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星巴克咖啡馆是否搬出故宫,引发广大民众热议。在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开店6年。芮成钢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芮成钢介绍,几年前他陪同美国的几位友人到故宫参观,当看到故宫内的星巴克时,外国友人哑然失笑,“我当时也觉得挺尴尬的,星巴克怎么开到了这样神圣的地方”。2.芮成钢称,因为工作的缘故,他采访了全球300多个跨国公司总裁,包括比尔-盖茨等人。他了解到,“故宫里的星巴克”已经在西方上层社会被传为笑柄,“许多西方知名人士也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去年,芮成钢在耶鲁大学的一次全美CEO峰会上,正好遇到星巴克的新任CEO兼总裁吉姆·当诺。芮成钢当场在公开演讲中提议,“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凡尔赛、英国的白金汉宫开分店的计划,但是请星巴克先把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当时现场一片爆笑。随后吉姆私下称,这是前任总裁做的,需要回去和同事们商量,但四个月过去了仍然不见动静。芮成钢介绍,他前几天又给吉姆发去两封信,前天收到了回复。吉姆的回信中称,6年前是在故宫主动邀请下,星巴克才把咖啡店开到故宫里的。吉姆表示在解决这件事之前,星巴克故宫店会尽量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来保护中国的文化。据称,此前星巴克故宫店已经摘掉了外面的大招牌。芮成钢在博客里说,星巴克虽然东西不坏,甚至还为了赚中国人的钱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它终究是美国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这不是全球化,只是糟蹋中国文化。他认为故宫是中国几千年最辉煌文化的载体,就是中国的象征。芮成钢说,把星巴克开在故宫里面和故宫的氛围不协调,有碍观瞻,对故宫是一种视觉污染,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也是一种践踏。他说,在周围的朋友中,外国人对故宫星巴克的反感并不亚于中国人,有时甚至还更强烈,因为他们更懂得星巴克在美国和西方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就更了解它给故宫乃至中国带来的形象上的损害。当西方人都对故宫里的星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该发出声音了。3.目前故宫星巴克所在地——九卿朝房内部仍在营业,但在外面已经看不到任何标志了。据店员介绍,这是几平方米的小店,每天的顾客是300人左右。星巴克大中华区副总裁翁以登表示,星巴克一直尊重故宫的传统文化,这个店已经有6年的历史,星巴克和故宫之间签有协议,目前没有考虑撤店的问题,芮成钢的提法只是他个人的见解。4.故宫博物院院办主任、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回应了该事件。他表示故宫博物院自古有承载文化的导向性作用,“目前,故宫正在与星巴克进行交涉,商讨如何更为恰当地解决问题,力争尽快研究出处置方法。预计最迟在今年上半年就有结果”。故宫博物院表示,故宫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公众关注星巴克事件,“这是出自对于故宫的热爱和关注”。同时,这也是公众对故宫的管理者——故宫博物院进行的监督。冯乃恩说:“星巴克的租金和其他经营性网点一样,都被列入故宫的经营性收入,当经营工作与保护工作产生冲突时,故宫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舍弃经济利益,不会违背保护的原则。”5.据悉,早在2000年星巴克在故宫开店伊始,就在北京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2000年11月24日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故宫里的星巴克,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或者被称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同时,也许爱喝咖啡的中国人又多了一个在下午享用美味的好地方。在当时,故宫博物院和星巴克双方却都认为这一切不会对他们的利益有任何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故宫里的星巴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3年设在北海公园内的“肯德基”被迁出时,请星巴克迁出故宫的声音再度出现。6.芮成钢的博客文章在网上得到不少网民的呼应。有网友说星巴克咖啡事件,实际上折射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心态: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将来到国内,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融入的趋势就像“情人节”、“圣诞节”,就像松江的泰晤士小镇,我们也从陌生到习惯。反之中国的海尔冰箱进入了美国家庭、澳大利亚准备过春节等,他们也没感到失落和不高兴。所以,我们何不以开放的心态予以包容呢!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帝王宫殿——故宫,管理部门也有责任做好规划工作,那就是既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又要在保护故宫的前提下方便游客,合理设置一些便民服务,这才是基层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更深入一层思考的是: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从麦当劳、肯德基,到欧尚,再到“情人节”、“圣诞节”,一方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融合,地球在变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淡出。在管住对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所行动,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例如许多人提出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设为法定假日,设立中国的母亲书等好的建议,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赞同。在商业化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金钱迷惑,只有努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品位,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巩固优秀传统文化的市场地位。作为炎黄子孙,才会感到问心无愧。7.在故宫里星巴克的问题上持不同看法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1月20日的《新京报》登载了署名魏英杰的文章《星巴克进故宫,资本与传统的对话》。作者说:“如果按照这位主播的逻辑推演,两百多年前开始建造的圆明园,就已经是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戕害了。圆明园‘西洋楼’是对欧式园林的仿建,素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这种不顾祖宗传统的土木工程,比起在故宫开个咖啡馆,岂不更是对传统的挑衅,怎么还担当得起集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这样的美誉以此类推,央视新大楼更不能以扭曲的后现代主义面孔出现。芮成钢先生清星巴克‘退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黄线以外’,对于这一些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现象,是不是也该振臂高呼一把”他认为芮成钢这种文化焦虑意识,其实是建立在一个过于狭隘的视域基础J二,这不仅无法挽回传统文化的“体面”,还给人一种文化自恋的可笑印象。他针锋相对地指出,星巴克开进故宫根本不存在什么糟蹋中国文化之嫌,而更像是一场资本(及其背后的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当下无处不在,正是今日中国形象之写照。星巴克之于故宫,是消费主义进入传统文化内核的象征;故宫之于星巴克,则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以开放姿态迎接商业文明的隐喻。以全面对抗的心态看待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不仅难以体会全球化的真谛,同样无法承继传统文化的菁华。8.《国际先驱报》记者郭春菊发自开罗的报道中有如下内容: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景区正门入口处,仅一街之隔就开有洋快餐店肯德基和必胜客。必胜客经理助理犬基娜说,作为埃及人,他自己并不认为在这里开洋快餐店有什么不好,这里是旅游区,游客众多,而且快餐店还能向地方交税,促进就业。他还说到店里来的游客大多数是外国游客。而一位景区管理人员对记者说,毕竟这两家西方快餐店在景点之外的街上,虽然距离近,但并没有影响到景区的全貌。金字塔有如此“近邻”,体现了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问的差异与交融,但埃及人是不会接受在金字塔脚下开西方快餐店的。埃中商务联合理事会顾问、埃及艾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博士则表示,故宫是有围墙的,是一个整体,而金字塔地区是开放的。他认为故宫里的咖啡显然是不利于维护故宫的整体和谐,也带有文化侵蚀意味。9.《国际先驱报》记者丁莹发自罗马的报道中有如下内容:咖啡和比萨饼等都是意大利传统的饮食文化,旅游景点内的休息区也都以这些饮食为主,还有麦当劳,没有星巴克。在采访中,意大利朋友认为中国的故宫设有休息区无可厚非,但听说出现了星巴克,他们觉得有些无法理解。梵蒂冈博物馆工作人员卢卡表示博物馆内有咖啡吧可以方便游客休息,但如果在博物馆里出现中国的茶馆或中国的餐馆我会觉得很不习惯。他说,这不涉及是否包容国外文化的问题,国外的文化可以在其他适当的地方体现,意大利有许多中餐馆、麦当劳,但不在博物馆内,不在庞贝古城内,周围环境很重要,在某些时候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三、申论要求

阅读给定资料,概述其所反映问题的实质,不得超过200字。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星巴克是否应当搬出故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把星巴克开在故宫里面和故宫的氛围不协调,对古老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践踏。必须努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品位,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巩固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也有人认为星巴克开进故宫根本不存在糟蹋中国文化之嫌,是消费主义进入传统文化内核的象征;故宫之于星巴克,则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以开放姿态迎接商业文明的隐喻。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小题1: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4分)

小题3: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4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