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鸟躲在绿荫里。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片叶子轮廓分明。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我一路上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在河谷里的垃圾。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地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裂开了一道道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觅见一泓清泉了。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小题1:作者第③段中说:“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其中的“上游”该怎样理解?(2分)

小题2: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屈原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这里的“上游”,既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1分)也指二者对后世文坛的影响。(1分) (能指出他们的“艺术成就的高度”和“对后世文坛的影响”的就给分)

小题2:(1)作者写到自己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美风景,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与现在的失去诗意与灵气的汨罗江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作了铺垫。(2分)

(2)承上启下。由河流的充满诗意引出现在环境的被破坏。(1分)

小题3:①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汨罗江的环境有了灵动的特点,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2分)

②绘声绘色。运用视觉、听觉感受,先写汨罗江周围的碧树鸟鸣,再写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层次感、立体感。(2分)③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如“鸟”、“碧树”、“霞光”、“清泉”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诗意。(答“寓情于景”也酌情给分)(1分)

小题4:因为(1)汨罗江的水道和河畔的土路都已经被破坏;(2)曾经承载着诗意和灵气的汨罗江不被人珍惜,其中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殆尽;(3)不仅仅是汨罗江及其承载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小题5:表达了“我”对自然景观、美丽家园及人文景观、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对自然资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忧虑,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灵魂。(4分)(联系现实略,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一句采用比喻的手法。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既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也指二者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题目分析:分析某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第④段的内容是:“作者写自己在汨罗江畔的求学经历和汨罗江的充满生机和诗意的秀美风景,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美好感情”。结构上是承上启下。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题的答题技巧和一些答题术语:某句(段)出现在文首,那它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辅垫。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中,则它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末,则它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中“鸟儿在歌唱,树默不作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鸣、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运用听觉、视觉来写感受;语言优美灵动,简洁明快,充满了诗意。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联系上文内容,可以看出“这条绝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①水道和土路都已经被破坏;(2)附载的传统文化已消失殆尽;(3)不仅仅是汨罗江及其承载的文化,还有许多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都被破坏。

小题5: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痛惜、焦急、忧虑的感情即可,以给人警醒。联系现实谈传统文化的流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

生物燃料目前成为一种十分热门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不少科学家开始研究生产生物燃料的一些新方法。

昆虫学家斯科特•盖博说,活着的树木之所以枝杆坚硬,是因为有一种叫木质素的物质。木质素形似塑料,包裹在树木纤维素的外面。许多昆虫可以分解纤维素,却无法分解木质素。而亚洲天牛就可以分解木质素。亚洲天牛分解木质素后,留下能发酵生成乙醇的纤维素。美国能源部现在更倾向以纤维素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荒山、荒坡和荒滩,都可以种植一些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这不但可以用来生产生物燃料,还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用微生物制造生物燃料是很古老的创意,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会用酵母菌造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纤维产生电能的生物燃料电池,它可专门用来为手机充电。这个科研小组研制的电池名为“生物伏特”,它利用一种特殊细菌在分解植物纤维时将电子释放出来从而产生电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最近还宣布,他们已与英国石油公司和亚利桑那科学基金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可再生生物柴油。据悉,这一研究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如何利用一种特殊优化的光合细菌来生产生物柴油上。利用可再生光合细菌生产柴油可以省去成本高昂、复杂繁琐的加工进程。另外,由于这种细菌的培养只需要太阳能和环境控制生产设备,所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大规模地养殖。这种细菌生物柴油生产占地很小,可以建在发电站附近,利用发电站废弃的植物纤维作为原料。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表示,水果中的单糖可以转化成一种被称为二甲基呋喃的燃料。二甲基呋喃有一系列优点:和同样体积的乙醇相比:二甲基呋喃燃烧后产生的能量要高40%,和目前使用的汽油相当;二甲基呋喃不溶于水,因此不用担心吸潮问题;二甲基呋喃的沸点要比乙醇高近20摄氏度,在常温下是更稳定的液体,在汽车引擎中则被加热挥发成气体。这些都是汽车燃料所具备的特点。此外,二甲基呋喃的部分制造过程和现在石油化工中使用的方法相似,因此容易推广生产。专家表示,在经过安全和环境试验后,二甲基呋喃可以和汽油混合,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使用。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的一项是

A.用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提取的纤维素生产的生物燃料,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B.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纤维产生电能的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伏特”,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C.用特殊的光合细菌来分解电站废弃的植物纤维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

D.制造方法与石油化工生产相似的二甲基呋喃,同汽油混合形成的燃料,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亚洲天牛分解木质素后,枝杆坚硬的树木就成了可以用来发酵生成乙醇的纤维素。

B.利用特殊细菌分解植物纤维时将电子释放出来,就是用微生物发酵废弃植物产生电能。

C.利用一种特殊优化的可再生光合细菌生产柴油,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和繁琐的生产过程。

D.二甲基呋喃可由水果中的单糖转化生成,容易推广生产且具有目前燃料的一系列优点。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荒山、荒坡和荒滩上种植适合恶劣环境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既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又可以提供生物燃料的原料。

B.亚洲天牛可以分解木质素,其他昆虫可以分解纤维素,综合利用这些昆虫对植物进行分解,就可以进行发酵乙醇的生产。

C.可再生光合细菌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大规模养殖。用其生产生物柴油成本低、加工过程不复杂,可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D.二甲基呋喃作为一种燃料,具有不溶于水、不易受潮、能量高和沸点高等优点,是乙醇和汽油等目前使用的燃料无法相比的。

单项选择题